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轼《上荆公书》原文|注释|赏析
苏轼
某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海,恩意甚厚。别来切计台候万福!
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
向屡言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无以逃于左右,独其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者,某请以身任之。此外,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以一二数也。
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
秋气日佳,微恙颇已失去否?伏冀自重! 不宣。
荆公即王安石。苏轼写信给王安石,推荐秦观,这就是苏轼的《上荆公书》。王安石年长苏轼十五岁,其地位、声望亦非苏轼可比。所以是“上”荆公书。为了理解这封书信,有必要了解一下苏、王之间的关系。
苏轼是文学家,又是北宋时期变法、反变法斗争中的风云人物。王安石也是文学家,他的诗、词、文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可是,王安石更是一位力主改革的政治家。是变法运动的主将。苏、王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王安石罢相、退处金陵为界。
王安石变法以前,苏、王并无芥蒂。可是,在熙宁二年 (1069) 二月,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变法运动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以后,由于政治观点的尖锐对立,苏、王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复杂。同年五月,苏轼写下《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同年十二月和次年二月,他两次给神宗上书,全面攻击变法,他把新法比作“毒药”,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反对变革的态度不可谓不激烈。当时王安石为推行新法,对苏轼取排斥态度。神宗要起用苏轼同修起居注,修中书条例,都被王安石阻止了。然而,即便是他俩政治上尖锐对立的时期,他们也还相互尊重对方的道德文章。“乌台”一案,苏轼被诬入狱,几于绝望。仁宗的妻子曹太后,以及退职的宰相张方平等元老重臣纷纷出来营救,连变法派的章惇也为他说情。最后,还是退职的王安石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从而打动了神宗的心。这场轰动一时的文字狱就以王安石的一句话而化解了。苏轼得以从轻发落幸免一死。贬官黄州期间,苏轼的政治思想有所变化。虽然终其一生,他对王安石的改革持保留态度,可是,他对自己反对变法的偏激态度也不无悔悟。他当时曾经给章惇写信说:“追思所犯,真无义理,与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无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盖为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苏、王关系才得以进入了第二阶段。元丰七年(1084),苏轼改授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路经金陵,拜访了王安石。退职而带病的王安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又在住处几次接待他,二人纵论时局,
品评诗文,尽释前憾。纵观苏、王关系的发展,可以看出,苏轼与王安石都能将政治立场与私人关系严格区别开来。而他们的政治立场中都没有夹杂个人的私利和派别的偏见。王安石身为大政治家,胸襟豁达,不计前嫌,内心深处也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他只是认为“子瞻文士,不晓吏事”,即是说,东坡是文人,政治上不免幼稚,有点书生气。而苏轼虽然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但是,他敬重王安石的道德文章。所以,苏轼在宦海历尽沉浮之后,与退出政治舞台的王安石便有了共同语言。正是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的情况下,苏轼给王安石写了推荐秦观的信。
全文可以分为两大段。前段,感谢王安石的屡次会见。“存抚教诲”,告白自己的去向,行踪,表示自己希望再次拜访王安石的愿望。这段文字,口气很恭敬,也很诚恳。作为书信这种文体,作者先向对方以往的请见、教诲表示感谢,并向病中的王安石致以问候。接着介绍自己的行踪,具体而亲切。
后一段推荐秦观是这封信的中心。作者推荐秦观,对秦观的词,并未正面夸誉,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秦观)词格高下,固无以逃于左右。”好象是不值得多谈。其实,苏轼对秦观的词极为推重。可是,因为王安石用人,不重词赋,而重吏才。所以,王安石主张改革考试制度,即由诗赋取士改为以经义论策取士。有鉴于此,苏轼对秦观的词的成就,只能一带而过,虚写一句了。苏轼强调的是秦观的行为道德谨慎嘉美,且又“才敏过人”。这自然是一个良吏所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接着,苏轼又似乎不经意地提到了秦观的其他长处:“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这些都是王安石所欣赏的。作者在这里用词力避夸张,使王安石不致产生虚饰溢美之感。因为苏轼知道,秦观其人,王安石“亦粗知其人”。况且王安石多历世故,洞察人情。与其夸饰渲染,给人以不实之感,不如实事求是为好。该说的都说了,又不给人以虚浮之感。接着,作者又以“才难之叹,古今共之”,虚写一笔,以打动爱才的王安石的心。信的结尾,苏轼再一次向病中的王安石问候,请他珍惜自重。
这封信全文不到四百字,却写得很有层次,读来十分亲切。推荐的内容也写得很有份量,又很有分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