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注释|赏析
柳宗元
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仓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其状,甚怪,咸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矣。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若是者甚众。
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鬣,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
这是一篇画评,但作者并未就画论画,作一般的评论,而是借题发挥,由评论“八骏图”引申出一番关于如何认识“圣人”的道理。
文章开始,首先交待了“八骏图”的来源,接着写出自己观图的最初感觉。“甚怪”说明此图有不寻常之处。是什么让作者觉得“怪”呢?原来,“八骏图”上的这些马,全都“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马被画成这种样子,是因为世人听说是骏马,就“以异形求之”,可以说,这是人们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唯马如此,“言圣人者,亦类是也”。行文至此,一个“亦类是矣”就从谈马转到了论人,其转合之自然,没有丝毫牵强之感。
世人描绘骏马是“以异形求之”,同样,对待“圣人”也“以异形求之”,文章就从批判这“异形求之”入手,着重从凡马与骏马,常人与圣人共同的相貌特征上展开辨析:
“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鬣,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不论是凡马还是千里马,从外貌看,它们的形象是一样的,生活特征也是相同的,并不象“八骏图”上所描绘的那种奇形怪状。同样,由马及人;“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常人也好,“圣人”也罢,外貌特征,生活习性都是相同的,只是能力有所不同罢了,怎么能把“圣人”言为“牛首”,“类蛇”、“倛头”呢?作者采取的这种类比方法进行论证,很有力量,一下子就揭掉了强加在古代圣贤头上的光圈,还他们以正常人的本来面目,从而戳穿了统治阶级把个别人物神异化,借以愚弄和威吓人民群众的政治把戏。
从外表看,圣人与凡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向往圣人,不到人群里去寻找,而是去寻找“若牛、若蛇、若倛头”那种样子的人,终究也找不到真正的圣人。“按图索骥”终究是要两手空空。“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只有把对个别人物荒诞不经的神化彻底抛弃,废除偶象崇拜,正视现实事物,才能从普通人群中选择出真正有才干的人。这个结尾,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充分体现出柳宗元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这样,《观八骏图说》就不是对一幅画的内容和艺术的评论了,而是借题发挥,阐发了求“圣人”于凡人之中的主张,从政治上提出了广开才路的要求,体现了柳宗元提倡的“任人唯贤”的进步思想。
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他写作杂文,特别善于以高度的热情从不同角度提出迫切的现实问题,同时,他又思想活泼,论辩大胆,对于阐发文章的主题往往别具只眼,独出新义。
“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唐朝元稹的《望云骓马歌序》中提到,建中之乱时,“德宗以八马幸蜀”的事;李肇《国史补》卷里又记载其中只有叫做“望云骓”的马驾还长安,它老死后,“贵戚多图写之”。因此,有人认为当时人们热衷图写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事,与表现德宗流亡有关。另外,在与柳宗元同时代的有关“八骏图”的诗文里,总把“八骏”描绘成不同凡马的神物。如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多有“雄凌趫腾,彪虎文螭之流,与今马高绝悬异”的描写。然而,柳宗元却一反常调。
从柳宗元其他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信仰“圣人之道”,也是肯定有“圣人”的。他曾在《送徐从事北游序》中说:“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事,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但是,他要使“圣人之道”有益于现实,认为圣人也是人,而不是神,即所谓“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文章从观八骏图离奇古怪之状不以为然写起,却落笔在“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这样一个打破天命“圣人”迷信,抛弃偶像崇拜,提倡“任人唯贤”的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认识意义的主题上。在种种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地禁锢着人们头脑的中唐时代,柳宗元所发的这番颇有见地的议论,真有如长空鹤唳,迥然不同凡响。这正是柳氏阐发主题时的别具只眼,独出新义。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依据客观事实指出,凡马与骏马在外形、习性上没有什么不同,“毛物尾,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由马及人,进而指出,圣人与普通人也不是靠外貌就可以区分的,“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在这些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柳宗元得出结论,凡马与骏马,常人与圣人,尽管能力有大有小,而外形和习性是相同的,有力地论证了主题。
在进行类比论证的同时,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排比对照的方法。例如对照排比:“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在叙述了骏马与凡马; 圣人与常人具有相同相貌特征后,文章说:“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 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这既是在记叙基础上的点睛议论,又是一处对照排比的显例。
柳宗元作文章特别强调行文“峻洁”,这篇《观八骏图说》就是一个轨范。这样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至今仍有认识价值的文章,全文却只有三个自然段,三百五十多字,行文高度凝练紧凑,而道理却阐发得十分透彻。以“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一句为例: 在这里,柳宗元对宋、齐以来流传的关于“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的记载做出了“不足采”的否定判断。何以出此言呢? 这与上句观八骏图“其状”有关。“八骏图”已使作者“甚怪”,“其书尤不经”,一个“尤”字,突出了古书上的记载的荒诞不经比画更有甚。因为本文是一篇画评,所以谈古书上对八骏的记载的荒诞并不是主要的。然而,柳宗元却用他那支犀利的笔,横刺了一下——不仅是画,书亦如此。仅仅十二个字,承得合理,简洁有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对论证主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其行文峻洁的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