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尉迟杯离恨》爱情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周邦彦·尉迟杯离恨》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因念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憀,梦魂凝想鸳侣。

此词作年,当在词人三十二岁(1088)前后。周邦彦在王安石变法中态度积极,曾创制八千字巨篇《汴都赋》歌颂变法。后受到守旧派排挤,被放为庐州(今安微合肥市)教授。然而他相信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向往有朝一日重返宫廷,故作此词,以对京师游冶生活的怀念,表达这种矛盾的心情。

起笔三句“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与清真《兰陵王·柳》差似,写离别的时间地点及景色。地点,隋堤上(隋堤乃隋炀帝所筑汴河之堤,北宋时期,去离京都若走水路都在此送迎);时间,傍晚时分;景致,浓重的暮霭正从密林的深处向外铺伸。“阴阴”二句续写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头水边所见之景和别后宿归桥下。前句化用杜牧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而偏重于“月笼沙”一景。由上句的“密霭生”到此句的“月笼沙”,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这样长的时间写“别”,表现了离送双方情挚之深长。“还宿河桥深处”,反映了宋时的船行习惯;傍晚上船,船栖于港桥之下,静待翌日的启程。前五句,作者取赋的手法进行写作,由景到人,由黄昏到月上,层层推移,步步挪展,表现了词人独到的铺衍功夫。六句“无情画舸”以下,主脉仍是铺叙离别之事,但融入了感情的抒发。作者把无处发泄被迫离开京师的愤懑,而移怒画舸,责怪它“无情”,竟然一点也不顾及词人一往情深的南浦,不顾及尚在那里翘望的亲朋至交,将自己载离烟波之外,并且,“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行人,词人自指。重衾,沉的被子。当作者醉入梦乡之后,无情的画船竟然载着作者和他的满腹离愁离开京师,南驶庐州。这六句词写得情深意切,动人心弦,无任何凿砍痕迹,实际上,却是由郑仲贤诗句“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化来。两句表意之真异曲同工,抒发感情,清真却更显恸切。宋人刘克庄云: “美成颇偷古句” ,陈振孙云: “美成词多用唐人诗檃括入律,混然天成”,张炎云:“美成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皆可由斯得到佐证。

上阕写作者离开京师的景况与心情。

下阕责怨画舸的愤情,追怀昔日京师的美好时光。起笔三句“因念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借一副词“因”字为过片开端,衔接自然,转换有力。为别的词人少见,在美成确是惯笔。其意是追恋昔日在汴都与歌女相偎相依、歌舞欢聚的生活。“疏林小槛”,是作者与舞女歌妓或者是京城名妓相会之处,曰“疏林”,曰“小槛”,一是说明作者游冶之地并非闹区繁馆,二是说明作者听歌看舞的风格。艳丽之中求其清新,如其词风。或以为此乃朋友之会,非也,接下二句“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可力证此说。冶叶倡条,本用以形容杨柳枝叶婀娜多姿,唐宋时即习以杨柳代指妖冶的女性,故诗人多借“冶叶倡条”代指歌妓。李商隐《燕台诗》有句道:“密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俱相识。”珠歌翠舞,插戴珠翠的歌舞妓唱歌跳舞。词人说,京师之中的歌舞名妓他都认识,什么样的歌舞他都司空见惯。现在,一夜之间,他被迫和这种熟稔的生活告别了,“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从此,他要在孤寂的渔村水驿中打发生涯,独自一人,焚香读经,守夜如岁,埋葬自己的年华。结尾三句“有何人、念我无憀,梦魂凝想鸳侣”,逆卷笔锋,写作者不甘孤寂、不甘从此绝缘京师,幻想能与“鸳侣”、“冶叶倡条”相聚。返还京师,再居庙堂之心隐然可见矣。

周邦彦的词,一善铺叙(赋法),二善融诗,三善骈偶,四善音律。此四者除骈偶外本篇皆有成功的表现,而尤为突出者,在词的散化。全词借“渐”、“都”、“因”、“仍”、“如今”等副词将作者的离恨几作转折,几作深延,辞随情行,摇人心旌。长调词柳永倡导骈偶,苏轼则反以散化,美成将两人的填法结合,开一新路,南宋辛姜两派皆效学此法,又各有创造,终宋盛行不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