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历代文人必读之书,钻研熟悉者极众,解释也极纷纭。作为《诗经》首篇的《关雎》一诗,当然更引起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注家歧义迭出,给后人欣赏、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要准确地理解《关雎》,实在很不容易。但对一篇文学作品,尤其是年代久远的诗作,完全允许、也必定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见解。“诗无达诂”,欣赏者只要确实获得美的感受,本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作者原意,而一旦领会这欣赏的要旨,不规规沾滞于一家之言,许多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见解,完全可以相通,例如关于本诗的主旨、主体、时态等,我们不妨理解为原本出自一个平民青年男子之口,他在河边看到一个采荇菜的漂亮姑娘,听到沙洲上雎鸠关关呼应的啼鸣声,情不自禁地泛起求偶的念头,向姑娘唱起深情的恋歌,诉说求偶不遂将会产生的相思之苦,幻想心愿得以实现时的欢乐心情。后来此诗传唱开来,成为青年男子向异性表白心迹的通行情歌,河边求偶的情境便不一定是纪实而歌,而成为虚拟之境了。此后诗歌又经官方收录,贵族男青年也借以表达对异性的追求思慕。渐渐地,它又被使用在婚礼上歌唱,歌咏的内容便由恋情的表达,成为对当年追求过程的回溯,以及对眼前婚礼的祝颂,原来的实境成为虚拟,原来的虚拟则成为实境了。尔后此诗又成为宫廷乐歌,或用以赞美后妃的懿德,或用以比照讥刺个别统治者的纵欲之失。作这样动态的、多侧面、多角度的理解,或许更符合《关雎》产生及传唱的实际。
要之,作为欣赏对象,我们似应将《关雎》老老实实地看作一首爱情的颂歌。全诗三章,分写不同的恋爱情境。
第一章,由河中沙洲上的雎鸠起兴,抒写青年男子对异性产生追求之念。关关,雎鸠雌雄唱和的啼鸣声。雎鸠是一种水鸟,雌雄不离。诗由雎鸠起笔,象征着情爱的专一。另外,这也是因为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是河边采荇菜的姑娘,在这一特定的境界中,河中沙洲上的水鸟自然是最易引人注目的外物,由雎鸠起笔顺理成章。窈窕,女子美貌状。余冠英先生直译作苗条。淑女,贞静的女子,言其不但外貌美丽,品行也端正可爱。好逑,理想的配偶。这里的淑女、君子,只是品貌兼指的美称,系指风度,并不一定非限为贵族不可,也不必臆断贵族男子不会爱上采荇菜的劳动妇女,而一定要辩白抒情主人公不是贵族。其实,歌唱此诗者不过是在向他的意中人表达思念之情而已,未必真的身在河边,亦即全诗所写的情境可能全为悬拟之词,我们又何必为诗的主体身分而纠缠不休呢?
第二章,是抒写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深,也可理解为抒情主人公对所求不得的预设之词。荇菜,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流,顺流而取。一说流同摎,捞取。寤,醒来;寐,睡着。思服,想念。悠,深长。本章意谓,因为心目中有了可意的姑娘,一天到晚老在想念她,夜晚竟显得那么长,翻来复去总是难以安睡。这是从男子自白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还可以从男子真挚热烈地直接向意中人表白心迹的角度来理解,那么本章犹言:“你要是不肯答应我的请求,那会让我伤心得要命。”一般说来,在恋爱过程中,男子较主动,女子较矜持,男子往往大胆求爱,女子常常含羞不答。本章写的,正是这样的情境。直至今天,类似的恋爱场面,不仍然是人们习见的吗?
第三章,是男子对女子表白爱慕之忱,也可理解为得到女子允肯后的信誓旦旦。采、芼,均与流近义,是收采荇菜的动作。友之、乐之,表示亲近、爱护、感情和谐。也有人解“钟鼓乐之”为用鼓乐来迎娶新娘,亦通。今人谈恋爱,男子对女子表白心迹,往往在申说假使得不到对方应允将如何痛苦之后,则申说倘若得到对方应允该如何快乐并将报以挚爱,力图从苦与乐两方面打动意中人的心。《关雎》的后二章,也无非是这么个意思。有人将第三章解作婚礼场面的实写,似跳得太快,哪能刚刚唱初恋的情思,马上就唱到婚礼的欢乐呢? 不过,当此诗由情歌转为祝颂婚礼的乐歌时,原来的悬拟也可以当作写实来理解。
《关雎》一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感情表达的真率热烈。它毫无羞羞答答的掩饰,而是大胆直截地陈述对于女性的爱慕,以及恋爱中的痛苦和快乐。美籍华人学者刘棣华博士在其专著《三千年中国诗》的导言中,指出中国文人诗对于爱情的披露往往比较含蓄,只有民间情歌表达出比较强烈的情绪,“同友谊相比,性爱的题材在中国诗中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在广大妇女地位卑微、妓院可以公开设立的时代,妇女极少成为诗人作品中钟爱的对象。因此,象西方爱情诗那样表达强烈情绪的中国爱情诗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仍然有一些来自民间的动人情歌。”(见《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六年第一期王守国的译文)《关雎》正鲜明地表现出民间情歌感情强烈的特点。由此看来,认为此诗赞美后妃之德或讥刺帝王之失固然不足为据,认为此诗仅仅表达贵族的恋情也似有些牵强。中央电大教材《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一册)指出:“《诗经》中的头一篇《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有名的情歌。诗中主人公热恋着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朴实的感情和大胆的表露,是只有民间情歌中才会有的。”这是比较准确的论断。
《关雎》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感情既真率热烈又纯正克制,它对自己的强烈感情丝毫不加掩饰,但表达得颇有分寸,毫不放纵。陈铁镔《诗经解说》分析道:“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从追求到结婚的思想感情很平和、纯正。作法也恰到好处,‘求之不得’也止于‘辗转反侧’罢了,没有逾里逾墙,桑间濮上的行为。结婚之后,夫妇间也彬彬有礼,待以琴瑟鼓乐之乐。”陈子展《诗经直解》释《关雎》三章的要旨时,也依据孔子的评语加以概括道:“一章。感彼关雎,求爱之始。”“二章。求之不得,哀而不伤。”“三章。得之为欢,乐而不淫。”这些分析,确实指出此诗的特点。但倘若据此推断《关雎》表现的只能是贵族男子的恋情,则似过于拘泥。讲究礼教的贵族男子,当然提倡知礼守节,但一般平民的男子,又何尝一定纵欲呢? 况且,《关雎》只是一个男子初恋时表白心迹的情诗,既非知交,当然会有一定的节制。假使刚一求爱,便如颠如狂、死呀活呀的赌咒发誓,恐怕根本不能获得姑娘的芳心。反之,只有热烈而有分寸的表白,才有可能感动对方。
简言之,我认为《关雎》是一首真率纯正的爱情颂歌,是一个青年男子初恋时向意中人的娓娓表白,二、三两章的情境是悬拟之词。全诗大意是:美丽而端庄的姑娘啊,你是我理想的伴侣。你要是不肯应允我的求爱,我将痛苦得难以安眠;你要答应我的请求,我将体贴入微地亲近你,使你终生快乐。
《关雎》一诗,不仅内容真纯深挚,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完美。其主要成就有三点:
其一,巧妙的比兴。所谓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见朱熹《诗集传》)比和兴往往融为一体,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此诗以“关关雎鸠”起头,既是兴,也是比,含有象征性喻义,意谓水鸟雌雄相守,青年男女也应相互恋爱。而且,这一比兴既是虚拟,又是纪实,既是表达对于异性爱慕之情的由头,又为表达这种恋情提供了一个情感缠绵的美丽境界。在清清的小河边,传来水鸟关关的啼鸣声,于此境界同意中人会面,该是何等的惬意!
其二,严整的格式。此诗音节和谐,句式整齐,反复咏叹,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三章的两节,只换了几个词——采换芼,琴瑟换钟鼓,友换乐,既有和谐之美,又有流转之效。对“窈窕淑女”的反复吟唱,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对于意中人的一往情深;对采荇菜劳动场面的反复咏唱,则使读者获得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仿佛始终徜徉在河边这一特定情境之中。
其三,丰富、优美的语汇。用字准确,语汇丰富,是此诗鲜明的特点。特别是流、采、芼三个动词,含义相近,而又层层递进,不但生动地描绘出采荇菜的劳动场面,而且与感情的流变相适应。流,是顺着水流去捞;采,是触到荇菜后用手去捋;芼,是将纠结在一起的叶茎拔断,动作由轻至重,感情也由浅入深。荇菜由触手到入握,喻写求爱的逐步成功。
总之,《关雎》确是一首深挚而优美的诗歌,具有永久的魅力。作为我国文学传统的源头,居于《诗经》篇首的《关雎》,已经给予并将永远给予后世文学以甘美的滋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