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红楼梦》导读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杰作。清代曹雪芹著。《石头记》在作者去世前10年左右开始以抄本形式流传于世,早期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来只有80回,而且内缺64、67两回(有的抄本不缺,那是后来增补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印《红楼梦》,全书120回,后40回非曹雪芹原著,旧说系高鹗所续,但迄无定论。自《红楼梦》排印本问世后,抄本不再流行。1927年胡适得到甲戌(1754)本后,抄本的价值始受到重视。其后又陆续发现各种不同的抄本。迄今能见到的抄本共计11种,它们是:1. 甲戌本(指其所据底本的年代,下所说己卯本、庚辰本同此),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16回,现藏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影印本。2.己卯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41回又两个半回,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3. 庚辰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本除缺第64、67两回外,其他78回均完整无缺,是现存早期抄本中最重要的一个本子,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今有文学占籍刊行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4. 戚正本,或称“有正本”、“戚序本”,系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的简称。原本题《石头记》,80回,有正书局于清末民初石印,题为《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这是脂本系统中最早的印本。其底本旧传已毁,但1975年上海古籍书店发现张开模旧藏戚蓼生序本前40回,张本就是戚正本据以石印的底本。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改题《戚蓼生序本石头记》。5. 戚宁本,或称“南图本”,系南京图书馆藏戚蓼生序本的简称,80回。6.蒙府本,或称“王府本”,系蒙古王府本的简称,120回,前80回属脂钞本系统,后40回据程高本配补。此本据说出自清代某蒙古王府,现藏北京图书馆。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题《蒙古王府本石头记》。7. 梦稿本,或称“杨本”,系杨继振旧藏《红楼梦稿》本的简称。此本目录与正文回目题《红楼梦》,120回。前80回属脂本系统(内第41至50回据程甲本抄补),后40回可能是流传于程甲本付印前的早期手抄本,其性质与来源尚未弄清。该本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题《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8. 甲辰本,或称“梦觉本”,系乾隆甲辰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的简称。因发现于山西,故又称“脂晋本”。80回。藏北京图书馆,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题《甲辰本红楼梦》。9. 舒序本,系乾隆己酉舒元炜序本《红楼梦》的简称。存第1至40回。今归吴晓铃藏,有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10. 列藏本,系原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石头记》的简称。此本79回,但第79回内实际包括了第80回;中缺第5、6两回。今有中华书局影印本。11. 郑藏本,系郑振铎藏本的简称。仅存第23、24两回,回前题《石头记》,而书口则题《红楼梦》。以上抄本文字各有异同,为便于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于1987年至1989年出版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冯其庸主编,红楼梦研究所汇校),该书以庚辰本为底本,用表格方式,列出己卯本、梦稿本、甲戌本、蒙府本、戚序本、戚宁本、舒序本、甲辰本、程甲本、列藏本和郑藏本的异文,凡欲查某本某回某句之异文,可一索即得。
120回本的《红楼梦》印本即程高本系统,也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1. 程甲本,指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排印本。此书封面题《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首程伟元序,次高鹗序,次绣像,次目录。因程、高于次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再次将《红楼梦》排印出版,并作了修改,为区别前后两种版本,胡适称初印本为“程甲本”,第二年的修订本为“程乙本”。从程甲本问世后,至1927年为止,流行的各种《红楼梦》印本大都依据程甲本翻印。今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甲本作为底本的《红楼梦校注本》。2.程乙本。该本与程甲本的区别,除卷首增加一篇“引言”外,正文删改字数约达2万字。程乙本印出后,实际上未能流传开去,影响不大,至1927年上海亚东书局据胡适所藏程乙本重排印行后,始广为流行,50年代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也都是以程乙本为底本校点整理的。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全书4册。第1、2册为前80回正文,用有正本作底本,校以庚辰本、己卯本、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等。第3册为校字记。第4册为附录,系程高本的后40回。校订者在 《序言》中说这个校本的目的是要“整理出一个更接近作者原著的本子来”,并“可供相当范围的读者阅读”。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120回本。该书前80回以庚辰本为底本,以甲戌本、己卯本等9种脂本和程甲本、程乙本为参校本,第64、67两回阙文采用程甲本补配。后40回以程甲本为底本,校以藤花榭本、本衙藏本、王雪香本和程乙本等。这个新校注本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红楼梦》读本。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生卒年难以确考,一说生于1724年,卒于1764年。祖籍辽阳(一说河北丰润)。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从雪芹曾祖曹玺(其妻孙氏当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起,曹家祖孙三代4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长达60来年。祖父曹寅 (1658—1712)深得康熙信任,在任上曾4次接驾。曹寅死后,康熙特命其子曹颙继任其职。不久曹颙也病死,康熙又命将曹寅的胞弟曹荃(宣)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为嗣,并袭织造之职。曹雪芹是曹頫之子(一说是曹颙的遗腹子),生于南京。雍正五年(1727)曹頫被革职抄家,第二年雪芹随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有关雪芹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他的朋友敦诚、敦敏等的诗文中,约略得知他能诗工画,嗜酒狂放,生活穷困,晚年移居北京西郊山村,乾隆二十七年除夕 (1763年2月12日)于贫病交迫中去世。一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曹雪芹在逝世前已经基本完成了 《石头记》的前80回,并已传抄问世,80回后也至少写出了部分稿子,但不幸 “迷失”。
程伟元(?—约1818),江苏苏州人,字小泉。乾隆末寓居北京,致力于搜集《石头记》抄本,与高鹗共同修补,成120回本 《红楼梦》。高鹗 (?—约1815),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祖籍辽东铁岭,隶汉军镶黄旗。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著有《月小山房遗稿》、《吏治辑要》、《兰墅砚香词》(稿本)、《兰墅文存》(稿本)、《兰墅十艺》 (稿本) 等。
《红楼梦》描写的中心故事是主人公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小说在封建贵族大家庭贾府由盛至衰的背景中,真实地表现了这个爱情婚姻悲剧发生和发展的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深刻地揭示出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同时也预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趋势。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追求婚姻自主、向往自由幸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封建社会末期人们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这种进步思想与封建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形成尖锐冲突,酿成了贾府内许多青年男女的悲剧。《红楼梦》没有孤立地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事件,它还着重描写了贾府的经济危机、后继无人的危机、奴隶与主子的对抗性矛盾以及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等等,从而展示出极其广阔的社会典型环境。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外,还有王熙凤、贾母、晴雯、探春、刘姥姥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鲁迅指出: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红楼梦》在情节结构上也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的爱情婚姻纠葛为主要线索,同时又把其他各种矛盾的发展线索与之交错在一起,彼此贯通,形成一个完整而自然的宏大的艺术结构。由于《红楼梦》不但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诸如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建筑乃至医药、烹调等等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它被人们誉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崇高声誉,已经有多种外文全译本。程高本《红楼梦》的后40回根据前80回的故事发展和作者的暗示,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其他主要人物也都有了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有头有尾的完整作品,因而至今仍能附前80回而传。但由于后40回违背原著精神,写了宝玉中举和贾家复兴,文笔也不如前80回,所以研究者一直对它褒贬不一。
《红楼梦》最初以抄本流传时,就深受欢迎,“不胫而走”。程高本印行后,流传更广,对青年的影响尤其大。封建统治者害怕书中的反封建主义的进步思想广泛传播,曾多次明令禁毁。也有不少封建文人出于各种动机,撰写续书(多从120回续起),大都以虚假的大团圆结束,完全违背原著精神,文笔也拙劣不堪。
《石头记》抄本中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可以说是对《红楼梦》的最早的评论和研究。脂砚斋生平无考,从其批语可知他与曹雪芹关系密切,他非常熟悉并且参与过《石头记》的创作过程。除了对《石头记》的艺术技巧的评析有不少较好的见解外,脂批还有它独特的价值,即它证明《石头记》的作者是曹雪芹,提供了若干曹雪芹生平家世的线索,并且提供了有关小说中人物原型的一些材料和创作过程的一些情况,以及80回后曹雪芹残稿中的某些情节。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行,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也越来越多,研读《红楼梦》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在清末获得了 “红学”之称。“五四”运动以前,评点派(习惯上指脂批以后的评点)和索隐派影响最大。评点派以“护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为代表,这派继承明末以来小说评点的传统,以分析文章作法为主,也涉及主题、人物的评析,对读者阅读《红楼梦》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迂腐、谬误之见也很多。索隐派以蔡元培(著《石头记索隐》)、王梦阮、沈瓶庵(著《红楼梦索隐》)和邓狂言(著《红楼梦释真》)为代表,此派的共同特点是用比附、考证的方法去挖掘《红楼梦》的“本事”和“微言大义”,所说多不可信。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一文,着重弄清作者的家世和版本的源流,并批评索隐派的牵强附会。在胡适的影响下,1923年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一书。胡适、俞平伯一派被称为“新红学”,以前的“旧红学”的地位于是受到挑战而发生动摇。但“新红学”认为《红楼梦》只是曹雪芹的“自传”,仍未能正确阐述《红楼梦》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红楼梦》的研究一直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一度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但无论研究的规模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水平。特别是70年代末期以来,“红学”更加蓬勃发展,成立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了《红楼梦学刊》等专门刊物,《红楼梦》的重要版本陆续影印,论文、专著不计其数。举凡《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版本演变、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红学”研究史等等,无不在深入探讨之中。《红楼梦》和“红学”正在迅速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