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公兵法》的主要内容,《李卫公兵法》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卫公兵法》的主要内容,《李卫公兵法》导读

《李卫公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兵书。题唐李靖撰。全称《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名 《卫公兵法》。该书北宋初年尚有单行本,后散佚。宋神宗熙宁年间诏令枢密院曰: “唐 《李靖兵法》,世无全书,杂见 《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名物与今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王震、曾攸、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类解释,令今可行。”(《四朝国史·兵志》)但当时并未见编成传世。至清人汪宗沂才采摘 《通典》、《太平御览》、杜牧《孙子注》、《武经总要》、《武编》等书中所引《卫公兵法》逸文,参互辑条成帙。今有清光绪二十(1894)年桐庐袁昶渐西村合刊本、《汪氏兵学三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及清抄本等。台湾联亚出版社1981年曾予出版。

李靖(571—649),字药师,唐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为隋朝名将韩擒虎之甥。曾任隋朝下级官吏。唐初,从李世民四处征战,讨王世充、破突厥、俘颉利可汗、击吐浴浑,还镇压过辅公祏起义。战功卓著,官至行军大总管,刑部尚书等职,封卫国公。其人“姿貌魁秀、通书”,尤善军事谋略。“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 ‘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新唐书·李靖传》)。还曾著有《李卫公望江南》、《六军镜》、《玉帐经》、《兵家心书》、《兵钤新书》等兵书多种,今大都不存。另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记录了其与李世民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至今尚存。汪宗沂、李仲伊,亦号弢庐处士,清末歙县(今属安徽)人。光绪时进士。曾在山西做过知县。研精礼经,洞悉乐吕,有《周易学统》、《尚书今古文辑佚》、《孟子释疑》、《三家兵法》、《三湘兵法》等著作。

《李卫公兵法》辑本分上、中、下3卷。计约2万余字。卷上《将务兵谋》主要论述将略、治军、决胜之策;卷中《部伍营阵》主要论述教练、束伍、布阵之法;卷下《攻守战具》主要论述武器、装备、工事之制。三个部分又互有联系,从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方面,阐述作者的军事思想。汪宗沂辑本还将各种逸文之不同,用小字加以注出,以见互异,帮助读者了解原文。有的注解还加上汪宗沂自己的评论。由于辑本并非原书,《李卫公兵法》原本的体例,字数今已不详,内容当亦不止于此。

就今辑本内容而言,该书重视将帅在指导战争中的核心作用,将才又是关键。“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才。”将领应能 “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虑远;审于天时,稽乎人理”; 却不能 “勇而轻死,贪而好利,仁而不忍,智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洁而爱人,慢而心缓,刚毅自用,懦志多疑,急而心速”。在作战指导上,该书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则必胜。“若兵无先备,则不应卒。卒不应则失于机,失于机则后于事,后于事则不制胜而军覆矣。”备战须先料敌,“料敌者,料其彼我之形,定乎得失之计,始可出兵而决胜负矣。”书中多处引述古代兵家名言及诸子论兵语录、又加以发挥。如引 《吕氏春秋》云: “凡兵者,欲争捷,所以一决取胜不可久而用之。”接着又分析说: “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颇具辩证观点。书中还记载了唐代军法多条,对唐代军队编制、阵形、信号指挥、行营驻扎、烽燧马铺、探报游奕等论述较为详备。另外,对各种武器,装备的制造、规格一一存录,还将战斗工事修建、筑城之法,从修筑的尺寸大小到计算工时人力列举甚细。

《李卫公兵法》保留了许多唐代军事资料,素为兵家所注重。李筌《太白阴经》、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及唐顺之 《武编》等书均引述 《李卫公兵法》语句甚多。尤其是《太白阴经》,以致有人目之为抄袭、伪托。今辑本虽非《李卫公兵法》之全文,但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史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