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大略》的主要内容,《乾坤大略》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乾坤大略》的主要内容,《乾坤大略》导读

《乾坤大略》是一部分类排列的古代治军用兵事例选编。清王余佑编纂。约成书于清初。书成后就有抄本流传。咸丰四年(1855)辰州(今湖南沅陵)人秦聚奎又重新整理抄录。除抄本外,还存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宝兴堂刻本、宣统三年(1901)绿云楼铅印本、《畿辅丛书》本和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版本。

王余佑(1615—1684),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又称二字居士。明末清初新城(今河北新城)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曾受业于当时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学习兵法,并跟随孙奇逢组织地主武装,对抗李自成等农民军。明朝灭亡以后,又与其父王延善及兄弟等在家乡复辟地主政权。不久,清兵入关,王延善被清政府所杀,作者即隐居易县五公山讲学、著述。还著有《居诸篇》、《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络图》、《涌幢草》及《文集》等。

《乾坤大略》共10卷,附补遗1卷,书前有总序、书后有跋语,计约4. 8万字。卷1《兵起先知所向》、卷2 《兵进必有奇道》、卷3 《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卷4 《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卷5 《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卷6 《攻取必于要害》、卷7 《据守必审形势》、卷8 《立国在有规模》、卷9 《兵聚必资屯田》、卷10《克敌在勿欲速》。每卷标题就是该卷要阐明的立国治军用兵的方略。每卷之首又有一短序,简要阐明作者观点,说明该卷谋略的主旨大要。正文则直接大量援引史料战例,不加评说。史料多采南宋以前,不谈元、明、清有关战争,带有反清的政治倾向。该书所概括的10个战略战术及治国治军谋略,都是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问题。

“兵起先知所向”,就是要根据敌我状况,正确选择战略主攻方向,“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剪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势而趋利也。”战略主攻方向确定之后,在战术上又应出奇制胜,即 “兵进必有奇道”。“ 一阵有一阵之奇道,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时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奇正之法,变幻无穷。在作战指导上,该书还分别概括了战略决战的思想,进攻必占领战略要地的原则,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等等。《乾坤大略》也十分重视后方建设,提出依靠屯田来解决兵粮问题。总之,该书承认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得其道,未有不胜者。”只有认识、掌握了战争规律,并依靠战争规律指导战争,才能保持在战争中的主动权,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

《乾坤大略》讨论立国治军用兵的方略,多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作者认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兵则千百端不尽,略则三数端已明矣。”该书结构也较谨严,“十卷挨次而进,各有深意。”虽然内容是以辑录古代军事故事为主,但经过作者的悉心编排与整理,加以序言的解说,大体使史料形成有机的联系,自成一体。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间谍乡导,地利赏罚号令等,虽 “如人之耳目口体一物不可少者”,却未在书中论列。由于作者囿于反清立场,元、明、清一些著名战例未加选入,故有一定局限。尽管如此,该书对总结古代作战理论和战争经验仍有一定价值。吴如嵩、霍印章选译的 《古代兵法要籍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中,对 《乾坤大略》有节录,并简要地予以介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