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最重要的作品。全书共10卷,写于1904年~1912年。作品以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叙述了一个天才的作曲家奋斗成名的一生。克利斯朵夫生于一个平民音乐世家,极有音乐天赋。他从小就很倔强,成年后不能容忍德国音乐庸俗和感伤的情调,对人生和艺术极其真诚的追求使他和保守势力经常发生冲突。一天,他打死了一个欺压农民的行凶士兵,匆匆逃到想往以久的法国。在巴黎,他面对虚伪、颓废的艺术,孤军奋战,屡遭失败。他与颇具才华的法国青年文学家奥里维结成知己,共同投身工人运动,寻求与民众结合的道路。在一次游行中,奥里维被害。克利斯朵夫跑到瑞士,悲痛欲绝万念俱灰。经过种种痛苦的磨难之后,克利斯朵夫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安宁。晚年他成了弛誉欧洲的音乐大师,沉溺于宗教音乐的创作,过着与与世无争的生活。当年的斗士,此时对一切都只有谅解、同情和怜悯了。作品多层次地反映了德、法两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社会矛盾。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腐朽堕落。作者通过主人公反抗——失败——妥协的人生之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极端复杂而又矛盾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歌颂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出“战斗的人道主义”思想。罗曼·罗兰是个精通音乐的作家,他的这一特质赋于小说以音乐性和节奏感。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一卷都是不同结构的乐章。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与作者的议论和思想发挥相映衬;抒情色彩和哲理政论相交织,构成作品“长篇叙事诗”的独特格调。作者笔锋纵横地描绘了欧洲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提出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重大问题,使作品成为反映当时欧洲生活和思想文化的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社会性长篇小说。

罗曼·罗兰初期文学创作集中于剧作,后相继创作了《贝多芬传》、《米凯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小说《柯拉·布勒尼翁》、《母与子》以及大量的文论。1915年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的中译本,后多次再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