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曲》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圆圆曲》简介|介绍|概况

歌篇名。清吴伟业作。清陆次云《圆圆传》说,圆圆,姓陈,玉峰歌妓,色艺绝人,总兵吴三桂慕其名,曾赍千金往聘之,已先为田畹所得。后田畹宴请吴三桂,酣饮间,警报踵至,田畹以圆圆相赠,吴三桂方统兵出关。不久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占京都,圆圆为李自成所得,吴三桂盛怒之下,弃关而克京都,复得圆圆,后携圆圆而赴滇南。清张廷玉《明史·流贼传》谓圆圆名陈沅,李自成破京都后,为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所得。《流贼传》说: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近人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说:“圆圆之姥曰陈,故幼从陈姓,本出于邢,于是府中皆称邢太太。……不满延陵,微辞寓意,一纵一收,经营惨淡。结处将吴亡影射明亡,故有‘换羽移宫’云云;‘珠歌翠舞’,责延陵之卖国求荣,吴宫就圮,汉水长流,对此江山,不知有愧于中否?均与起句相呼应,非悉心读之,不见其妙。”又说:“《圆圆曲》脱胎《长恨歌》,《楚两生歌》脱胎《琵琶行》,均以变化出之,各极其妙”。今人钱仲联等《清诗三百首》说:“陈圆圆,明末苏州名妓,本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辽东总兵吴三桂纳之为妾。后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军攻占北京。圆圆被俘。三桂大怒,乞降于清,引兵攻陷北京,圆圆仍归三桂。后随三桂入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此诗当作于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八月以前,意在斥责吴三桂背叛明王朝,失节降清的罪行。”今人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说:“由于作者自身的污点(屈节事清),对于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民族叛徒,不敢明白揭露他们的罪状,加以口诛笔伐,特别象《圆圆曲》一篇,只是作为一件风流韵事来描摹、咏叹,模糊了其中更重要的主题思想,同时也诬蔑了农民军。这些都是严重的缺点。”今人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说:“据清人刘健《庭闻录》载,吴三桂曾馈以重金,请求吴伟业删去此诗,但遭到严词拒绝。诗人在当时敢于批判声势显赫、不可一世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卖国罪行,不为利诱所动,确乎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种谴责是建立在‘忠于一朝一姓’的封建正统观念基础上的,诗中还流露出‘女人祸水’的陈腐之见,也存在着不少污蔑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思想。”此诗约作于清顺治七年(1650)前后。它通过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为夺回爱妾,不惜弃关降清的叛变行为,侧面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大变动的历史,以及对此,诸多人物显露出的不同反映。诗中流露的对农民起义军的仇视态度,应作分析批判。此诗以讽谕的手法,运用比喻、双关、事典,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组合一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结构上,先倒叙,再顺叙,层次分明,首尾连贯,对比强烈;形式上大量运用蝉联,过渡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色彩鲜明;虽为歌行体,但很注意平仄声调和对偶句运用,情韵丰厚,音节谐婉。此诗在当时影响很大,清陆次云评道: “梅村效《琵琶》、《长恨》体作《圆圆曲》,以刺三桂,曰‘冲冠一怒为红颜’,盖实录也。三桂赍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当其盛时,祭酒能显斥其非,却其赂遗而不顾。于甲寅之乱似早有以见其微者。呜呼,梅村非诗史之董狐也哉!”(今人钱仲联等《清诗三百首》注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