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史达祖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它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这首词,许昂霄认为它和《寿楼春》均是悼亡之作(见《词林纪事》)。“收灯”已过,作者听到街巷叫卖杏花,想起了妻子(或姬人)生前许多情事,思念深切,便写下了这首词。上片精炼地记事,扣“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下片形象地抒情,重在写“有感”。词中表达对亡妻深挚的怀念,是梅溪令词中风格比较沉郁的。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开头两韵写”“收灯”过后无人为裁剪春衫而感到愁苦。首句隐含悼念之情,语本元镇诗:“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六年春遣怀》)作者在《寿楼春》中也提到剪春衫的情事:“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二、三句点明时间,指出该是剪春衫的时候了。“收灯”,正月十八日。南宋临安风习,上元放灯,十八日收灯。过了“收灯”,严冬已去,天气渐趋暖和,寒意不多了,所以说“有些寒在”。已过收灯,该剪裁春衫而无人为剪,心情愁苦可想而知。“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写听到叫卖杏花时的情景。句意从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化出。陆诗表现的是雨后春晨恬美闲适的心境,史词表现的是寂寞清冷的情怀。“小雨空帘,无人深巷,”以见室内室外环境之空寂。“已早杏花先卖”,固然写出点缀初春景色的杏花早开,感叹时光的流逝,也勾引出他对妻子生前招呼买杏花情景的回忆。于今深巷无人,帘幕空垂,伊人已逝,情何以堪!上片写了两件事:一是“不剪春衫”,一是听到“已早杏花先卖”。都与亡妻生前情事有关,描叙中渗透了作者深沉的感叹。过片形象地抒发愁怀。“白发潘郎宽沈带”。“潘郎”,潘岳,晋代文学家。他中年丧偶,早生白发,曾写有著名的《悼亡诗》,“沈带”:沈约的腰带。南朝文学家沈约,曾陈情于徐勉,说自己“老病百数日,革带应移孔”。作者以潘、沈自况,写自己因愁苦而衰老消瘦的情状,其中亦寓悼亡之意。这一韵总上片情事,遥应开头并开启下面的回忆。“怕看山、忆它眉黛。”“它”与“眉黛”是同位语,喻亡妻,代指她的芳容。葛洪《西京杂记》上载:“(卓)文君姣好,眉如望远。”这里由物及人,点出词的主意。下面进而回忆她“故园挑菜”的娇美形象:“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挑菜”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在古代,每天春天踏青时节,青年妇女便相率去郊外挖生菜以调春菜吃,谓之“挑菜”。唐宋时挑菜节为二月初二。作者由见到远山,想起了亡妻的眉黛(芳容)。收灯已过,挑菜节快要到来,于是又回忆她“故园挑菜”时的形影。“常记”,足见系念之深。“草色拖裙”语本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拖裙”不用“连裙”,“惹鬓”不用“沾鬓”或“染鬓”,仿佛自然景物也为她娇美所吸引,极富情韵。下片的回忆,更突出了作者现在愁苦消瘦的情状,描叙不从正面落笔,仅借助于景物烘托渲染,形象鲜明生动。用“忆”、“常记”,表达深沉的感叹。

这首词因事及情。在短短篇幅中记下了“不剪春衫”、听卖杏花声、“怕看山”、“挑菜”等许多情事,由现在写到过去,报发对亡妻怀念之情,内涵丰富,风格沉郁。词有“小雨空帘,无人深巷”的写境与“草色拖裙,烟光惹鬓”的写人,精炼而富于情韵。多用险韵,如“在”、“卖”、“黛”、“菜”等,一般诗词中少用,但在这里用得妥贴自然,无牵强痕迹。这些均可见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