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茫·湖心亭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古耜

 

 

从雾里走出

走进

水中之岛

雾亦从水中浮起

 

向对岸望去

有一人坐于土岗之上

我们各有一种

无法让对方看清的

姿式

 

在湖心亭与对岸之间

有一片倒伏的芦苇

一只玄鸟

受惊而飞

 

对岸那人不见了

 

微茫

 

读《湖心亭》,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就是诗人的自我意识是隐匿的,主观情致是冷静的,他与对象之间保持着明显的距离,一切仅靠现象展示和视觉还原来传达、来暗示。显然,诗人在刻意追求近年来兴起于国内诗坛的“客观主义”诗风,且达到了一个相当标准的层次。对于这种创作意向,我们不必匆忙的肯定或否定。只是有一点不应忘记,真正的、绝对的“客观化”诗歌是不复存在的,因为任何观察者都不可能用毫无偏向的眼光,去观察和纪录他周围的世界,诗人亦不例外。

具体到诗作的内容,我以为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这首诗里,诗人以脚下站立的“湖心亭”为触发点,展开了眼前景况的“记叙”和往日经历的追思,并以此构成了一个大体情节依稀可辨,具体细节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从而使意欲弄清个中底里的读者,不得不在猜测中品味,于想象中捉摸。

诗的第一节先交代诗人产生某种感觉,发生某种联想的具体环境。“从雾里走出”和“雾亦从水中浮起”,指出事情发生时有大雾为伴,而根据雾起雾散的一般规律,我们或许还可推出这是一个清凉的早晨。“走进水中之岛”与诗题“湖心亭”相呼应,点明诗人所处的地点。第二节是第一节的自然承续。“向对岸望去/有一人坐于土岗之上”,实写诗人的眼中所见。“我们各有一种/无法让对方看清的/姿式”,抒写内容紧接上句,但“视点”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诗人主观发现的传达,而是囊括了土岗上那人感觉在内的一种客观叙述。诗的第三节仍写同一空间,又是时间明显变了。试想,在连人的姿式都看不清的弥天大雾中,诗人怎会观察到“芦苇倒伏”、“玄鸟惊飞”呢?反过来说,诗人既然感觉到了这一切,那它肯定不是眼前所见,而很可能是脑中所存——即诗人站在“湖心亭”注视对岸并发现“土岗上坐着那人”的时候,脑海里不禁联想起过往的一天,他在对岸所经历过的事情。至于那往事的内容,从压倒芦苇和惊飞玄乌的情景看,大约与热恋中的嬉闹追逐有关。如果这样理解不至于大谬,那么,土岗上静坐之人当为女性,她与诗人或许有一段倾心相爱的历史,或者说他们迄今仍然是痴狂中的恋人。

诗的第四节即最后一句,颇似现代小说中的开放性结尾,它留给读者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对结局的一种暗示。由于这种暗示较少限制而颇多弹性,所以,读者面对它时,很可能因主观想象的差异而产生迥然不同的理解。不是吗?她之所以“不见了”,甲可以看成是因旧情了却而对隔岸邂逅的回避;乙可以当作是因相见心切而向亭中恋人的迂回;丙可以认为是因水面雾气越来越大,以至淹没了原本就模糊不清的身影……这些理解哪一种更接近事实?诗人原本无意说明,我们亦不必过于执拗。须知道,诗在想象中完结要比在答案中作罢更有魅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