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诗群·骆耕野·车过秦岭》新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朦胧诗诗群·骆耕野·车过秦岭》新诗鉴赏

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

蜿蜒着 蜿蜒

列车

穿行在隧道与空谷之间



车窗刚透出久逝的蔚蓝

阳光刚扫过记忆底层的灰暗

被黑暗切断的日光 刚刚结痂愈合

掀动窗幔的天风 刚刚把绿色的微笑

卷进每个旅客的心坎

从所有的车窗

所有躲藏着夜晚的地方围拢过来

隧洞的巨口

吞没了站牌 野花 环抱村镇的溪涧

吞没了车窗框成的山水图

号旗的绿翅膀

和萦绕于孤松鬓角的忧思般的山岚



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

蜿蜒着 蜿蜒

列车

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



不能看书 不能作画 不能织毛线

甚至找不到一粒星星的棋子

布进迷失了经纬的棋盘

空白 又是生命的空白

黑暗 又是希望的黑暗

仿佛突然回到 火的根芽

从隧石中苏生以前的历史

仿佛突然跌进 迷乱的岁月

同伴们灵魂的深渊

多臂的风扇

急躁地挥动着 挥动着

驱不散梦魇似的担忧和预感

隧道里

车轮和铁轨

碰撞出刺耳的忧烦



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

蜿蜒着 蜿蜒

列车

穿行在痛苦与欢乐之间



多想看一眼新架的油井和杆塔

小鸟的音符

高低在电缆的五线谱上

把春的乐思 谱进光明与自然

多想光一般地追回

车窗里撒出的传单和青春

晚上的列车

错过在站台上的号旗和手绢

多想风一般地穿过山的围截

谷地落叶般层积的岁月和箕形的蓝天

让深壑挤窄的胸脯

走向黄河上初张的帆篷

让隧洞幽闭的年代

永远属于断碑和古冢

让思想

像扇形的道路

自由地伸向八百里秦川



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

蜿蜒着 蜿蜒

列车

穿行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不是没有过灿烂的经历

不是所有的光明

都属于飞逝的瞬间

为了联结被阻隔 被遗忘的村落

被阻隔 被遗忘的心

为了地平线一样辽远的目标

为了每个站台都成为史诗的一个句点

铁路旋升着

一层层的桥梁 隧洞

从山麓蜿蜒而上

分出光明的层次

阳光从山顶的树冠筛落

射进昏暗的窗口

烘暖过潮湿的灵魂

点燃过冰结的血液

一次

又一次

激溅起幸福的泪泉



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

蜿蜒着 蜿蜒

列车

穿行在死灭与新生之间



隧洞 像黑洞洞的网口

一个接一个

向希望逼来 逼来

映入瞳孔的蓝天破碎了

像迸裂的蓝玻璃

像惊飞的鸽群 哀鸣四散

然而 没有一颗心

眷顾于空谷间短促的明媚

没有一个人

迟疑或停留在网口之前

嬉闹的孩子 偎紧母亲的胸脯

向黑暗惶惑地睁大双眼

白发老人放下车窗

思绪的浓云间 划过皱纹的闪电



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

蜿蜒着 蜿蜒

列车

穿行在邪恶与正义之间



鹰一般盘旋而上

又蛇似地滑进溪谷 滑进急弯

黑暗与光明

从车窗的日历册上

斑斑驳驳地掠过 掠过

掠过现实和回忆 生和死

伟大的荣耀和血腥的耻辱

生命

起落在历史的黑键和白键上

轰鸣起沉郁而辉煌的人的旋律

黎明和黄昏 从车轮

走向宇宙的两极 走向永恒和无限



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

蜿蜒着 蜿蜒

列车

穿行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希望和失望

交替地折磨着每一个旅客

每一次期待

都像死亡一样漫长

每一次喜悦

却似幽会一般短暂

在窒闷的缄默与期待中

心和每一声悲壮的汽笛

呐喊着一个共同的信念

既然没有一条重复的隧道

就绝没有一次重复的黑暗

南宋词人姜白石说:“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深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怪”(《白石诗说》)。骆耕野的《车过秦岭》就是一首气象深厚、体面宏大、血脉贯穿、韵度飘逸的好诗。

诗名《车过秦岭》,说的是诗人乘火车穿越秦岭时的经验,但这是被充分象征化了的经验。联系这首诗产生的年代(1982年),我们不难领悟它的寓意。这是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巨构。诗中“黑色的 白色的 时间”是指文明和愚昧的交替、格斗。诗人用了“列车/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痛苦与欢乐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死灭与新生之间——邪恶与正义之间——历史与未来之间”,这种两极对位式的观照,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向上精神。这里,把黑暗的力量看得十分强大,正是诗人清醒的历史意识的表现,也正是在光明从血泊里缓缓诞生的场景里,我们看到了理想世界的实现过程。

这首诗底气很足,原因是诗人不是采取了一面镜子的折光表现生活,而是像巨幅全息摄影一样,直接承担了时效性、冲突性极强的历史命题。列车沉雄的呼啸,有一种历史强悍雄健的飓风气势,铁轨撞击出的铿锵声,则暗示了斗争的残烈酷厉。一面战斗,一面反顾时代的艰辛,使此诗构成一种多层次的意蕴,这是诗人对崇高这一哲理——美学命题自觉追求和开掘的结果。历史的纵深感和诗情的豪壮开阔感形成贯通,揭开了现实的巨幕,体现出实践对现实的艰巨抗争。这是对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现实生活总体的、自觉的认识和把握,它们在诗中形成一个运动的凝重的形体,放射出力的光芒。随着诗人大笔荡起,一个时代的精神形象就全面伸展开去。写这类诗颇不容易,往往费力不讨好,骆耕野能把握住现实和象征的合一、宏阔和扎实的并驱,堪称历史忠实而尽职的歌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