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晨
渺渺的冥濛
轻轻的
罩住了浮动的村庄
茅茸的草舍
白土的院墙
软软的房上的余烟
三三五五微飘飘的寂立的白杨
村前
村后
村边的道上
播散着朦胧的朦胧的梦幻的寂静的沉香
和应着梭似的渡过了的空虚的翅膀
漫漫在虚线般的空间的蜿蜒的径上
编柳的栅扉
掩住了安息的牛羊
牧童坐在石上微微的低吟
犬卧在门旁
稚气的老妪虚虚的吸着叶烟
微笑着呆呆的对着儿孙
吮着院心的群鸡吃谷的塔塔的声响
蝙蝠急急飞过的回波
慢慢弹起来的唧唧唧唧虫声的叫浪
远远的
田边的道上
温和的乡人斜依着
瞅着遥遥的天际绵绵的连山的荡漾
沉思着缓缓滑过的白帆在闪闪的灰白的纤纤的线上
村后的沙滩
时时波送来一声的打桨
密密的柳荫中的径里
断续着晚行人的歌唱
水沟的潺潺寂响……
旋摇在铅空与淡淡的平原之间
悠悠的故乡
云纱的苍茫
穆木天
这是一幅乡村的晚景图。与穆木天的其它诗篇不同,这首诗里有着更多的对自然景观的客观、真实的描绘。茅茸的草舍,白土的院墙,房上的余烟,寂立的白杨,村边的道路,编柳的栅扉,安息的牛羊,低吟的牧童,卧在门旁的犬,吸着叶烟的老妪,吃着稻谷的群鸡,急急飞过的的蝙蝠,斜依着的乡人,晚行人的歌唱,水沟的潺潺声……都给人以明晰可见的画面。这些画面使我们想起沈尹默、俞平伯、傅斯年等“五四”初期白话诗人的写景之作。在朴实细腻,逼真生动等方面,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可以称之为对自然美的复写。
但是,穆木天的目的显然不是复写、再现美的自然。在对乡村薄暮景色的描绘中,他着意追求的是一种“情调”,一种“立体的,运动的,在空间的音乐的曲线。”或者如他自己所说:“要表现我们的反映的月光的针波的流动,水面上的烟网的浮飘,万有的声,万有的动:一切动的持续的波的交响乐。”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两种“动”的曲线:一种是由光波、烟霭、暮色……所组成的视觉上的曲线。被渺渺的冥蒙,轻轻罩住了的浮动的村庄,房上的轻软的袅袅余烟,飘飘的寂立的白杨,道路上的寂静的沉香,蝙蝠飞过的回波,灰白色的地平线上缓缓滑过的沉思的白帆……这一切展现了朦胧的、梦幻的情调。另一种是由各种声响组成的听觉上的曲线。安息的牛羊声,牧童的低吟声,老妪的虚虚吸烟声,群鸡吃谷的塔塔声,虫的唧唧叫声,沙滩上的打桨声,晚行人的歌唱声,水沟的潺潺流水声……这一切又构成悠远的、和谐的旋律。两者交错、融合,则共同编织成一幅立体的、运动的,有着特殊情调,特殊的韵味的乡村晚景图。显然,穆木天的这种追求,这种表现手法又是与“五四”初期的写实派诗歌大相异趣的。穆木天笔下的“薄暮的乡村”,尽管也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诗人的心目中。与其说这是穆木天对现实的“薄暮的乡村”景色的客观描摹,不如说是对他心中的、美好的薄暮乡村景色的创造。因此,在这首诗中有着更多的“表现自然”的成分和色彩。诗人在结尾两句中点出了这个主题:“悠悠的故乡 云纱的苍茫。”诗人是把“薄暮的乡村”当作故乡来描绘的。在《薄暮的乡村》中寄寓了他对故乡的想往和思念。此时,诗人身居异国,故乡隔着苍茫的云水,可想而不可见,于是,他就用这首诗表达了他深深思念的情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