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战斗者·田间》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我们/必须/拔出敌人的刀刃,/从自己底/血管。”·给战斗者(原诗略)·田间》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田间的《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等诗集的出版,并没有给他赢得太多的荣誉,也没有使他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给战斗者》(桂林南天出版社1943年版)这首长诗一经问世,却立刻使他声誉鹊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此诗可以说是作者的成名作。

此诗题为《给战斗者》,意即献给广大拿起武器、反抗侵略的中国人民。其中不仅包括身强力壮的年轻士兵,也包括广大的儿童、老人和妇女。诗的开篇是个引子,后面共分七段,但段与段之间并不匀称,或长或短,悬殊很大,全以诗人根据自己当时的感情起落和笔端的自由抒写而决定。

在诗的开篇部分,诗人强忍着满腔的怒火,只是以极其冷静的笔触,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者如何“在没有灯光/没有热气的晚上”突然袭击中国的,以及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屠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日本侵略者的凶残。而接下来的第一段,则可以说是一个过渡,它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描写,只是简括地说明:号角已经吹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第二段,作者才以一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具体地描述了“七七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抗战的理由。在第三段,作者又把笔墨洒开去,以一种无限深沉和依恋的心情,以一种非常粗犷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追溯到我们这个民族的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是怎样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生息的。到第四段,作者又把笔一下收拢过来,在敌人侵犯蹂躏、肆意绞杀的今天,我们到底“是战斗呢,还是屈服?”于是,针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作者在第五段中作出了鲜明的回答:我们必须战斗;我们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到第六段,作者则更进一步地鼓励人民:我们不要怕死,我们不会死,我们“宁死也不屈服”,我们的“前面就是胜利”。最后一段短短的五行句子:

“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这实际上就是告诉人民,我们即使在沙场上战死了,也要比做一个亡国奴更光荣,更值得骄傲。

关于这首诗,作者说它只是一个“召唤”,“召唤祖国和我自己,伴着民族的号角,一同行进。”(《写在<;给战斗者>;的末页》)用“召唤”二字来概括全诗的主旨,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中虽然一会儿写日本侵略者的凶残野蛮,一会儿写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一会儿又写到中华民族古老的过去,目的就是唤起战斗者对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沉的爱,燃起战斗者对侵略者的刻骨的恨,“召唤”大家拿起武器,坚决地同敌人血战到底。全诗自始至终漾溢着战斗的热情,震响着战斗的召唤,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抗战情绪。

此诗在革命精神上也许能看出马雅可夫斯基的一些影响。但在表现形式上,与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还是有所不同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虽然长短不一,参差错落,但在俄语中都有格律讲究,符合严格的“三一律”,而田间的诗却没有格律讲究。作者自己称之为“长短句”。不过,这种“长短句”,可以说是作者为了增强诗句和情绪上的力度而故意安排的。

“我们/必须/拔出敌人的刀刃,/从自己底/血管。”

诗中往往把一句话拆成数行,虽然占去一些篇幅,好像拖沓一些,实际上恰恰相反,显得简短、干脆,给人一种铿锵的力,如同“一声声的‘鼓点’”(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不自禁地迈着坚定而沉着的步伐,一步步地走向战场,迎击敌人。

 

还有,诗人将一句话分拆成数行的写法,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有着作者自己的推敲和讲究。有时候是根据情绪上的节奏,有时候是根据音节上的节奏,有时候则是为了将一些需要强调的字面凸现出来,才让它另起一行,如:“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在这里,“枪”字就是为了强调而另起一行。又有一些时候,则是有意将一些富有画面或实物的宾语,如“瓜豆”、“蓝布”等另外分行,以增强诗的形象感。

总之,此诗没有过多的夸张和比喻,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一种质朴刚健的实写取胜。诗中高昂激越的爱国热情,鼓点般深沉而又铿锵的音节,至今读来,犹能使人感奋不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