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克鲁格
西德电影导演。生于哈尔伯斯塔(今属东德)。早年在柏林上中学,之后相继在弗赖堡、法兰克福、马尔堡等地攻读法学、历史和宗教音乐,195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58年起从事律师业务,同时对电影和文学发生兴趣,同年到ccc电影公司实习,有幸现场观看电影大师弗里茨·朗格拍摄 《印度墓碑》。1960年与彼得·沙莫尼合作拍摄第一部短片《在施泰因发生的暴行》,在1961年的奥伯豪森短片电影节上获奖。后来又拍了几部短片,如 《奔跑》(1961),《品行教师》 (1962)。1962年,他积极倡导发表《奥伯豪森宣言》,由此被拥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领袖。1963年创建开罗斯电影公司,他后来导演的影片几乎都是由该公司出品。
1966年,克鲁格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向昨天告别》,剧本是根据他写的《生活的阅历》一书中的一个故事编写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尼塔的东德少女 (由克鲁格的妹妹扮演) 来到西德后的种种艰难经历: 她的唯一财产是一只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为了谋生四处奔波,却到处碰壁,任人践踏和驱使,仅因偷了一件衣服就被判刑入狱。此片在艺术上也很有创新,它基本上采用了纪实拍摄的手法,使人感到演员不是在表演角色,而是在演自己,有很强的真实感。但在表现主人公的各个生活片断时,导演有意使情节出现大幅度跳跃,并不时穿插闪回镜头,时而是家庭音乐会,时而再现纳粹时代的建筑艺术,有时又加上字幕引话,故意打断情节发展线索。影片的社会批判性质和艺术上的创新使它获得了1966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特别奖和1967年的西德电影奖。在《马戏团帐篷下孤立无援的演员们》 (1968) 中,导演用马戏团女老板虽然锐意改革,但又不得不在困难面前屈服的故事来隐喻导演自己和知识分子的处境,因而可理解为对新德国电影的某些导演对待困难态度的批评和反思。西德电影史家乌利希·格雷戈尔认为这是一部“乌托邦影片,同时又是一部描写过去的影片”。此片荣获1968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和1969年西德电影奖。之后,克鲁格拍摄了两部科幻片 《巨大的障碍》 (1969—1970) 和《威利·托布勒和第六舰队的覆灭》 (1971)。《一位女奴的临时工作》 (1974) 又重新回到当代题材,描述了女主人公(由导演的姐姐扮演) 如何在寻求生活出路。1975年,他和埃德加·赖茨联合导演了《处在危险和绝境时中间道路带来死亡》,勾划出一幅西德现状的本来阴森可怕的图景: 集体的欢乐常常变为野蛮的行径,影片获西德电影节奖。克鲁格的其他长片还有: 《强壮的费迪南德》(1975)、《我今夜不要他参加激战》(1977)、《女爱国者》(1979),他新近的作品有: 《感情的权力》 (1982—1983) 等。此外,在拍摄长片的间隙还拍摄了一些短片、电视片和纪念片,他也曾和著名导演如福尔克·施隆多大、法斯宾德等多次合作拍片,较有影响的如《秋天的德国》 (1977,与法斯宾德等人合拍) 和《战争与和平》。
克鲁格的影片大多由自己编制,他善于表现德国历史和现实的最重大的题材,同时还发展了新颖的电影叙事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观众,而是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去如实地理解现实。他在叙事中往往打断情节发展线索。具有布莱希特间离手法的特点,以便给观众留出联想和思考的时间。克鲁格的这种电影叙事风格是他的“纪录性散文”在电影中的继续或变体。他还是西德笔会中心成员,由于他的文学成就,短篇小说集《生活的阅历》在1964年获柏林艺术奖,《战地记述——第六军的覆灭》在1966年获巴伐利亚文学奖。自1962年至今他一直担任着乌尔姆造型大学电影造型研究所所长,自1973年起他被授予法兰克福的哥德大学名誉教授。他写作的学术论著和电影理论著作有: 《大学自治》、《文化政策与出版监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欧洲的电影企业》等。他是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的倡导者和新德国故事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的代言人,为表彰他对促进新德国电影的贡献,1967年电影记者协会向他颁发了“感谢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