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实验电影①
作为电影评论术语,指被当作个人艺术的电影,就象绘画或诗歌那样。泛而论之,凡是按照个人方式拍摄的或具有这种特征的电影都可称作实验电影。在现代西方文艺中,“实验”一词最初左拉在文学中使用过,被苏联的库里肖夫和维尔托夫在电影中使用过。长期以来,实验电影常与下列术语相联系:“纯电影”、“绝对电影”、“完整电影”、“本质电影”、“诗电影”、“艺术电影 、“室内电影”、“先锋电影”、“与众不同的电影”、“独立电影”、“地下电影”、“个人电影”等,这些名词常被用以指实验电影的一种表现倾向,一种运动,一个流派,或干脆就成为实验电影的一个代名词。可以从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标准来判断实验电影。
经济标准。这种电影首先是艺术家个人意志的游戏,而并不关心经济效益。但实验电影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得以发展,有如下几种情况: 创作者本人很富有,如伊安·雨果,纪洛姆。希尔; 或能得到某些个人的资助,比如诺阿伊子爵慷慨资助谷克多拍摄《诗人之血》; 或由某些基金会资助,如在美国; 或由政府资助,比如在加拿大、英国,甚至匈牙利。实验电影工作者组织一些协作发行团体,第一个这样的团体于1929年创办于巴黎,但只是昙花一现,1962年创办于纽约的团体组织得较好。他们常将自己的影片拿到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或某些电影节上放映,如克诺克和布鲁塞尔电影节,土伦——伊埃尔电影节、吉纳电影节等。实验电影工作者虽不考虑观众的趣味,但总还是有观众的,如高校学生、某些艺术家等。另外,他们还出版专门杂志作为理论和宣传阵地,如1921年于巴黎创办的 《电影》,1955年于巴黎创办的 《电影文化》。
美学标准。实验电影的最大愿望是想使人感到惊讶,其他美学特征均取决于这一愿望,在其制作者看来这也正是艺术的愿望。这种电影注重形式甚于内容,极力想引起人们对形式本身的注意,制作者往往在自我陶醉中最大限度地向人们展示电影的形式本身,展示它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格,每一个运动,每一种色彩,直至每一束细微的光线。它所表现的东西通常是正常的故事片避免表现的东西,实验电影拒绝叙事的支配,尤其是小说或戏剧那样的叙事的支配,反对情节,认为那样的电影太接近文学和戏剧。实验电影的根本意图在于尽最大可能地挖掘电影自身的特有表现手段,以创造所谓的“纯电影”,这一点在先锋派电影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形态上讲,实验电影更接近绘画和音乐,实际上从事这种电影制作的艺术家往往是从绘画或音乐界进入电影界的。从实验电影产生的环境来看,它也是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电影中的扩展。
种类和历史。实验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没有规范的电影,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故意扰乱和拒绝所有规范的电影。以影片长度而论,从8小时 (如瓦霍尔的《帝国大厦》) 到1/24秒(如艾尔文·修伯特的《世界上最短的电影》); 以镜头数量而论,从一个镜头到数千个镜头;以胶片尺寸和规格论,有超八毫米彩色片,也有35毫米黑白片;以拍摄方式论,有用摄影机拍的,也有不用摄影机拍的,而是直接在透明胶片上绘制 (但又不是动画片),或在胶片上乱划一气,等等。实验电影的影片种类也多种多样,如抽象电影、半抽象电影、“城市交响乐式的影片”、诗意的歌唱片、断念片、行动片、拼贴式影片、结构主义影片、舞蹈片、肖像片、自我肖像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有人认为实验电影的历史同电影的历史一样久长,如果人们接受下面的观点,即卢米埃尔兄弟以手工方式制作的、个人的电影是最早的实验电影。20年代,实验电影在欧洲繁荣,德法先锋派被称为第一次实验电影运动。二次大战后,实验电影在美国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实验电影运动。70年代以来,实验电影成为了一种国际现象,它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