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癫狂
苏格拉底在《斐德罗斯篇》中认为诗人秉性有癫狂的特质,而且它是诗歌创作成功的条件。他还把诗人与批评家描述为易于狂放冲动的人,因此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用字遣词。亚里士多德在《问题集》第30条里,也认为诗人与哲学家都有过分忧郁伤感的天性。据说罗马诗人都有神灵魔怪附身,奥维德曾说:“吾等有天神附身;神灵显应,则灵感自来”;贺拉斯颇似中国的李白,大醉时诗篇最佳;西塞罗创作中渗透着“神力”的启示;有的诗人实际上已经神智发狂,传说卢克莱修就是饮用一剂春药而导致神经错乱。欧洲诗歌及文学评论中经常涉及诗人秉性癫狂的问题,莎士比亚就曾写道:
疯子、恋人和诗人,
都总是想入非非,丧魄失神。
德莱顿也曾写道:
大智者无不趋近癫狂,
智与狂两者比邻接壤。这些已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警句名言。
把诗人与癫狂相联系可说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诗人、先知和祭司往往就是一个人,而且人们认为癫狂的人是天神钟意的儿子,神赋予他特有的魔力和先知的才能。到了柏拉图时代,这种原始的观点已经残存无几了。虽然柏拉图曾对此观点表示过明显的怀疑,但是后世的贺拉斯和新柏拉图学派的作家们却认为癫狂是一种特殊的“天启”,使诗歌创作高于其他写作方式。在16世纪,“癫狂”已具有“激情”的含意,与“灵感”成为同义词。
“诗人癫狂”的观点是否能找出科学根据,一时还难以回答。诗人们都特别敏感,可能比一般人在神经上更易冲动。许多诗人(如萨福、卢克莱修、维永、马洛、柯林斯、奈瓦尔、斯马特、尼采、庞德等)不是神智失常就是带有明显的性格紊乱症状。近代精神分析学家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弗洛伊德在《诗人和幻想》一文中,认为艺术家都是被感情折磨、受苦受难的浪子,表现为过度的神经质;他们的艺术作品是精神紊乱的副产品。其他精神分析学者如T·曼恩、K·伯克、L·特里林等都以不同形式重复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美国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较为细致的探讨。威尔逊认为诗歌是诗人精神症状的开释剂。但是持有传统美学观点的现代评论家,如克罗齐和理查兹,却反对这种理论。他们认为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其心智不是弱于一般人,而是更为健全。心理学家荣格及其追随者也认为艺术家的身心状况是健康的,因为创造性的活动,要求人们接触人的活力的根本来源,即“群体无意识”,而神智失常者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