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论著述·艺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论著述·艺概

艺术评论著作。清刘熙载撰。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一生以治经为主,旁通子、史、诗、赋、词曲、书法等,尤精于音韵。主要著述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等。《艺概》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卷,收在《古桐书屋六种》中。这是他历年论艺的汇抄,据其自叙,知编定于晚年(同治十二年,1873)。刘熙载本于经学家的立场,论艺通于道:“艺者,道之形也。学者兼通六艺,尚矣;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极于道。”而重道者谈艺,又每不喜琐细。此书亦然,其自叙云:“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馀,始足以明指要乎! 是故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如《诗概》部分,古典诗学的四大论题——作家作品评论、体裁特征、作法规则和总旨原则,书中一应俱全,且排列有序。每一论题也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如作家作品评论部分上起《诗经》,下迄两宋,历代重要作家包举无遗。又如诗体主要论五言和七言、古体和律体;创作主要论“人品”和“格式”两个方面。而“格式”又集中于音律和章句之法,“人品”则强调“正其性情”,“内持其志,而外持风化从之”这一诗教核心,从而确立了基本立场。这种逐层递进的勾勒,使全书既要言不烦而又面目完整。刘熙载的评论识见精辟,往往能够贯通众说,兼取众长,表现出古典诗学后期圆融周全的成熟性,这也促成了“概”之特征的实现,加大了全书的容量。如“长篇以叙事,短篇以写意;七言以浩歌,五言以穆诵。此皆题实司之,非人所能兴”,寥寥数语,几乎道尽了古典诗体的主要美学性质。书中对作家的评析,也是中肯綮而少偏颇。如论杜甫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以“但见性情”、“不见文字”概括杜诗,似不多见。但这样评杜,正可以摆脱乾、嘉以来只讲杜“法”的习气。又曰:“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于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这样讲杜“法”,高屋建瓴,便没有“枝枝节节”的毛病。又论韩愈曰:“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是以言各有当也。”“以丑为美”一词的内涵远比“奇”、“怪”等词丰富,这是对韩诗美学特征的更为规范的概括,不仅超越古人,也是今人犹待发掘论证的命题。此外,论李商隐“绚中有素”,论苏东坡“旷多于豪”,论王安石学杜得其瘦硬,然杜具热肠,公惟冷面”,论西崑体“贵富实贵清,襞积非所尚”,论江西派“贵清实贵富,寒寂非所尚”,等等,精妙简约。论诗如此,论文、赋、词曲、书法、经义等亦大致如此。前人谓其“涉览既多,会心特远”,确非虚誉。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