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吴伟业
字骏公,号梅村,有时自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早岁从复社领袖张溥读书。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中举,次年会试第一,殿试为榜眼,授翰林编修。伟业为复社成员,出仕不久即卷入朝内党争,被排挤出京,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明亡后,一度在南明弘光朝廷中为少詹事,旋即辞官归隐。在清军南侵的战争中,伟业奔波逃难,饱尝战乱之苦。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被征召至北京为秘书院侍讲,后升任为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以丁母忧南还归隐,在忧惧和苦闷中度过其馀生。临终前,忏悔自言在改朝换代之际自己用“牵恋骨肉,逡巡失身,此吾万古惭愧,无面目见烈皇帝及伯祥诸君子,而为后世儒者所笑也”(《与子暻疏》),并嘱以僧装装敛,葬在苏州邓尉灵岩附近,墓前立一圆石题“诗人吴梅村之墓”。伟业目睹明末社会之黑暗、政治之腐败、明清之际的战争动乱,清初民族压迫之严酷,其诗多为哀时伤事而作,常以明朝的衰朽灭亡、南都倾覆、绵延长久的抗清斗争及清统治者的暴行为题材。通过歌咏历史人物、描写历史遗迹以及忆旧怀人、抚今追昔等形式,反映那个激荡时代的多重矛盾,并寄托了诗人的兴亡盛衰之感。如:《松山哀》写明大将洪承畴降清之后“为王前躯”积极剿灭汉族抗清力量的丑行;《临江参军》则描写抗清将领卢象升的英雄事迹;《矾清湖》写清兵的铁蹄对江南山河的践踏;《悲歌赠吴季子》描写清统治者故意制造的“科场案”给江南士子造成的恐怖。其他如《永和宫词》、《银泉山》、《萧史青史曲》、《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雁门尚书行》等等,皆借咏一人一事,以寄托家国之慨。其传诵一时的《圆圆曲》,借姑苏妓女陈圆圆一生不幸遭遇,描写了崇祯(1628—1644)时朝政腐败、文臣武将误国,并揭露和斥责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背叛民族、开关迎敌、引狼入室之罪行。此外,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苦难的作品,如《直溪吏》、《临顿儿》、《董山儿》是仿杜甫“三吏三别”而作。《直溪吏》写逼租,《临顿儿》写歌儿被掠卖时骨肉分离的痛苦,《董山儿》写战乱中父女仳离,都是充满血泪之作。其七言律诗也多佳作,如《扬州》四首、《登上方桥》等。伟业初学元、白,擅长歌行,后转向庾信、杜甫、李商隐,诗作较为深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暮年萧瑟,论者以庾信方之。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言其律体本乎初唐四杰,“而情韵为深”,则不如直言其本于杜甫、李商隐;言其叙事诗类乎白居易,“而风华为胜”,则确实如此。其“风华”表现在感情深挚、意象鲜明、结构富于变化、婉转多姿上;这类作品词藻华丽,音韵谐美,便于咏唱。后人所说的“梅村体”即指此。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实际其成就有超过钱氏之处,龚氏更远在钱下。伟业多材艺,工词善画,亦善写杂剧传奇。其笔记小品,文笔清丽。其散文、诗歌收入《梅村家藏稿》,其中包括《梅村词》。另有杂剧《通天台》、《临春阁》,传奇《秣陵春》。还有《梅村诗话》、《复社纪事》、《春秋地理志》、《春秋氏族志》以及《绥寇纪略》、《鹿樵纪闻》等。陈廷敬为作墓表,王昶为作志传,《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七九有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