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物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物象

古代诗学概念。《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是“观物取象”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法则的探索。物象是指事物的形象和气象,如曹植《七启》诗:“独驰思乎天云之表,无物象而能倾。”“物象”一词用于诗歌理论,见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诗文创作离不开模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的,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物象的来源只能是生活。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客观物状,物象只存在于艺术作品,它是艺术概念。物象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文赋》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这就是说,由于作者才性气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事物就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物象也就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很难描绘。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也说:“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意思是说,物象因人而异。由生活中的事物变为艺术作品的“物象”,其创作过程不能脱离人的艺术想象。只有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陆机《文赋》)。刘勰分说“物”、“象”:“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物色》)这也是说明创作“物象”不能离开艺术想象。“物象”既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同时还需要情感的塑造。刘勰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物象”色彩和音响的安排是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任意的涂抹和罗列。“物象”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就表现为文字。梅尧臣《答裴送序意》:“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以文字刻画物象,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物色》)。文学作品中的物象,既能给人以隽永之味,还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这种效果的获得,就需要文字上的熔炼剪裁。唐司空图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清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蚕尾文》)他们强调物象的“神韵”,都是对物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