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景媒情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景媒情胚

古代诗学概念。原是明谢榛关于诗歌创作中情景关系的论述,语见其《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情与景是诗歌内容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古代诗论于此早有触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情以物迁”,“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指出了外界环境的变化对诗人主观感情的影响。至唐王昌龄《诗格》云:“事须与景与意相兼始好。”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意中有情,景中有意。”其后随着对律诗中景联、情联的探讨,情与景相对应的概念便逐渐地明确起来。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在分析杜甫律诗的情联景联后便指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写景,景中会意”;“写意,要意中带景”。明都穆《南濠诗话》叙陈嗣初语云:“作诗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与言诗矣。”他们均注意到情与景在诗歌创作中的密切联系,谢榛著《四溟诗话》则就此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首先同样地肯定情与景为诗之“二要”,“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进而提出“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的看法。“观”为景观,春花秋月,高山流水,景物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并不因人而异,此为“同于外”;“感”为诗人的情感振荡和审美感受,由于各人的心境不同,对同样的景物,其感受亦异,此为“异于内”。谢榛强调情与景的内、外之别,强调不同作家对同一景物的不同感受,无疑是突出了内在之情的主导作用。他要求“内外如一”,即情景交融,然此交融的契机乃在“出入此心而无间”,也即是作者的一点灵心。由此他归结出“景媒情胚”之语。情胚早孕,“情融乎内而深且长”,然无媒则不发,必待“景耀乎外而远且大”,然后“情景交融”,得“神龙变化之妙”,诗于是乎成(均见《四溟诗话》)。这样的诗,“同而不流于俗,异而不失其正”,意谓它描写的景物虽与别人相同,然因为其情不一,故不会流于一般化;或者虽把同一景物写得和别人不一样,但因为是感情的体现,故也不会失其正。谢榛此说与后来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精神是相通的,在情与景的关系中,均突出了作者主观感情的主导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