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风流派·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在唐代,很多诗人都写边塞诗。宋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好诗首推征戍边塞之作。初唐时,杨炯的边塞诗就写得很好。陈子昂的边塞诗更是古朴遒劲,苍凉悲壮。他们的创作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边塞诗派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这时期涌现出大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如高適、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崔颢等,他们的边塞诗作都是“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的具体表现。这些诗人都是边塞诗创作的主体,且取得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故被称做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广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唐王朝一统天下,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交通便利,给诗人们提供了自由驰聘的空间,使他们在对天地有尽唐疆无界的描绘中,充满了自信心自豪感。唐代文士求仕,在科举之外还有从军边塞为幕府僚属之途,因而盛唐诗人们积极从军塞上,关切塞垣征戍之事,并在诗中热情歌唱对边塞生活的向往,对功名的渴望,对戎旅生涯的切身体验。在他们求取功名的正当要求中,洋溢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英雄主义精神。盛唐边塞诗派还大量地写关于战争的诗歌,他们敢于直面残酷的战争,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此外边塞诗人们还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唐王朝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情况,展现异地风光异族风情,反映了唐文化的开放性。边塞诗派大多以七言诗为主要形式。他们的诗歌风格大多悲壮雄浑、慷慨苍劲。中唐以后边塞诗数量并不见少,但在“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白居易《西凉伎》)的形势下,人们往往将边塞现实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政弊端等作为重大问题讨论,盛唐那种积极豪迈激动人心的时代精神消逝了,艺术成就也不如盛唐时期。但中唐时也还出现了专门创作边塞诗的李益,以及在边塞诗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戎昱、卢纶等诗人,还能继承盛唐边塞诗派的传统,在边塞诗上有某些新建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