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虽颂皆刺
古代诗学概念。意谓诗歌中的颂诗,不止于歌颂,还可以含有讥刺之义,即通过赞美古代的盛世来讥讽当时社会之不足。语出明陈子龙《诗论》。自《诗大序》提出美刺之说,历来论诗者均无异辞。陈子龙作《诗论》专辩此说,认为美刺之说古人行之易,今人行之难。因为古代“国有贤士大夫,其民未尝不歌咏,虽其同列相与称道,不为比周;至于幽、厉之世,监谤拒言,可谓乱极矣,而刺讥之文,多于曩时,亦未闻以此见法。”而后世则不然,由于世衰道微,不恰当地“称引盛德”,即是谄媚;而若慷慨陈词,讥切当世,则又“朝脱于口,暮婴其戮”。于是他就注意到美刺的另一种形式:“我观于诗,虽颂皆刺也。时衰而思古之盛王,《嵩高》美申,《生民》誉甫,皆宣王之衰也。”《嵩高》、《生民》,皆见于《诗经·大雅》。陈氏指出在乱世美无可美,刺则有所不能,直接地表达诗人的美刺是不行了,但还有另一种曲折的表达方法,即通过赞美古代的盛世来讥讽当今社会的不足。由于这一类作品的“刺”表现得比较含蓄,“后之儒者”遂把它解释为美、为颂。陈子龙不同意这样简单的看法,提出要挖掘作品的深一层的含义,“我观于诗,虽颂皆刺也。”历来谈《诗》的讥刺多局限于变风、变雅,认为“《诗》三百篇,惟《颂》为宗庙乐章,故有美而无刺”(刘基《王原章诗集序》)。陈子龙却能独具只眼,看出“虽颂皆刺”,这显然与明末艰难的时局以及与陈子龙个人的身世有关。他生活于明末大动荡的年代,目蒿时艰,直接参与了明末的抗清活动,并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因此,他论诗虽也谈才情,谈格调,却更强调“诗之本不在是,盖忧时托志者之所作也”(《幾社六子诗序》),这正是“虽颂皆刺”说的实质,体现了以诗歌批判黑暗现实的强烈斗争精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