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总集·别集·词· 东坡乐府》新诗鉴赏
词别集,二卷,北宋苏轼撰。轼见《东坡七集》。
苏氏以前,词基本上是舞筵歌宴、侑酒助兴的工具,作者很少能在词中展现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词至苏为一大变,他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把它从为应歌而作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言志摅情的一种诗体。因此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事伤时、摅写怀抱以及农村风光、山川景物、军政要务、身边琐事无不可入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词的题材得到很大拓展。
苏氏还提高了词的品格。以前词基本上是代言体,即使是道学先生、关西大汉在填词时也要摹拟小儿女口吻;而苏氏在词中展现的基本上是自己的精神风貌。因此,无论何种题材都有东坡个性,即使写“闺情”也不落入绮艳的套路。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写得超然脱俗:“石榴半吐红中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词人笔下的美人不是“浮花浪蕊”,而是蓓蕾初绽、晚艳独芳的榴花,她高洁孤独,又令人产生了“恐美人之迟暮”之感。
苏词中还融入了理趣。作者善于从一些琐事中悟出人生哲理。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词中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本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人生就因为有了某种机遇,从而便有了执著的、不计后果的追求。
其他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富于启示性,使读者思考一些人生问题。
苏词表现出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他写出了许多不宜于“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演唱的词章。如雄壮奔放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豪迈旷达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满江红》(江汉西来),清雄高旷的《永遇乐》(明月如霜)、《沁园春》(孤馆青灯)等等。这些都为后世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新的境界。
后人言苏氏“以诗为词”,其实也不尽然,过分沉重的题材,他也不写入词中。如在诗中写农民生活之痛苦“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况变连年苦饥馑,剥啄草木啖泥土”(《寄刘述》)。这些生活场景并未在词中出现而在词中也仅写道:“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不再作深入的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从中可悟诗词之别。
苏词风格多样,其基调是豪迈旷放,但也有不少细腻委婉、清新质朴之作。
苏氏思致宛转,想像丰富,因此,其词叙述曲折,比喻新颖,结构富于变化。并善于吸收前人诗句成语,尝试用散文句法写词,使词面貌一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东坡词自南宋以来多不与文集合编,而是集外单行。最早为南宋曾慥所辑,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已佚,现存有抄本。
现存最早刊本为元延祐庚申(1320)有叶曾云南阜草堂序。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9年以元“延祐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精刊本、抄本,由今人陈允吉校点排印出版。
此书之缺点是未收曾慥及元延祐刊之叶序,以及黄丕烈题记、赵万里跋语。书仅收词二百八十一阕,而唐圭璋1965年出版之《全宋词》收苏词三百五十阕。
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词林集珍》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