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滑冰滑雪
中国广阔的地域和复杂的地形使各地的气候大不相同,冬天的北方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生活在这冰雪世界里的北方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滑冰滑雪的技能。在隋唐时期,生活在嫩江流域和黑龙江两岸的室韦族人就有在雪地里“骑木而行”的记载(《隋书·北狄传》),就是足踏类似于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由于气候寒冷,积雪之厚能淹没马背,足踏木板不仅提高了行进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沟中。唐代居住在额尔古纳河至阿尔泰山一带的回鹘族(即回纥族,维吾尔族的古称),在冰雪环境中也同样在脚下系上木板,用木杖支在腋下,非常迅速地在冰上滑行,“蹴辄百步”,当地人称为“乘木马”。唐代居住在现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方省的拔野古人,善于狩猎,居然可以乘这种木马在冰上追逐奔跑迅速的麋鹿(《新唐书·回鹘传下》)。当然,此时在冰雪上滑行的装备还比较原始,滑雪与滑冰通用一种工具。宋代时冰上滑行是一种娱乐活动,当时有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游戏,是在木板上铺上垫褥之类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种活动叫做“冰床”、“凌床”、“拖床”,因为这种活动最早是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发明的一种交通工具,所以也叫做“胡床”。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提到这种活动。宋代的皇帝也喜欢冰上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宋史·礼志》)明朝时冰嬉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有些有钱人家的子弟就在北京积水潭的冰面上玩这种冰床,将十几张床连在一起,上面摆上酒,一边饮酒驱寒,一边滑行。(《倚晴阁杂钞》)但总体说来,一直到清朝以前,除了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外,冰雪运动开展并不普及,而且方式也较简单。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后裔,居住在长白山一带,狩猎和采集是生活来源的主要部分,在寒冷的环境中,不仅要擅长骑射,也要掌握滑冰滑雪的技术。清统一全国后,仍保持了以滑冰训练军队的旧俗,每年都要在太液池(北海)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滑冰检阅,称之为冰嬉。朱彝尊所编的《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西苑》中说:“太液池冬日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乾隆皇帝的《冰嬉》诗中也说:“冰嬉仍寓诘戎行。”这些都说明清代每年在太液池举行的冰嬉,具有训练军队的意义。但随着承平日久,军队例行的冰嬉检阅便成了行赏和娱乐活动了,冰嬉表演成为宫中冬月的娱乐,军队的参加只是为了例行的赏赐。因为是表演项目,冰嬉的内容也有了增加和变化,不只是速度滑冰,更多的是花样滑冰。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画苑画师金昆、富隆安合绘的《冰嬉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冰嬉表演的情景。图中不仅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斤坠等花式姿态,还有各种杂技式的动作,耍刀的、使棒的、弄幡的、射箭的、盘杠的,以及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掌上、冰上的倒立、扯旗等难度较高的表演,显示了当时冰嬉表演的丰富多彩。速度滑冰是冰嬉中的重要内容,名曰抢等。当时滑冰已穿着冰鞋,有双刃,也有单刃的。清代的速度滑冰比赛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详尽办法。除了花样滑冰、速度滑冰之外,还有一种打滑挞的滑冰。“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地使冰遂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乃使勇健兵士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其巅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见《清稗类钞·技勇类》第2982页)这种滑冰游戏,有点类似高山滑雪。在盛行滑冰的清代和中国古代的足球相结合,创造了冰上蹴鞠,冰上蹴鞠多为朝廷习武活动,在民间也有所流行。但由于冰上足球没有球门,方法规则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冰上用脚滑冰,又要用脚“蹴之令远”,不够协调,所以发展不广泛。
冰嬉图(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