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改革变法运动·南京临时政府文、教、礼俗改革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历代改革变法运动·南京临时政府文、教、礼俗改革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为了在新生的共和国内革除封建弊政,发扬民主共和精神,在文化、教育、礼俗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改革教育,用新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代替旧的封建教育制度。临时政府先后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十一条等文件,明令废止小学读经和跪拜孔丘之礼;禁用前清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程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旧时“御批”各书和《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体制和共和精神的书籍,一概禁止讲授,为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扫清障碍。同时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进行学制改革:旧时学堂一律改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废止旧时奖励出身;初、高等小学毕业者,称初、高等小学毕业生;中学校、师范学校毕业者,称中学校、师范学校毕业生;男女可以同校,同时为提高女子地位,成立各种独立的女子学校;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缩短小学、中学的学习年限;取消读经课,增加自然科学、实业、实用知识方面的课程。《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就规定:“初等小学之学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师范学校之学科目,为修身、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习字、图画、手工、音乐、体操。女子加家政、裁缝。视地方情形得加设农工商业之一科目。”以上改革措施为民国时期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使新式的学校教育迅速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1912年,全国初级学校86 318所,中级学校832所,高级学校122所,学生总数达2933387人。

第二,扫除弊蠹,移风易俗。孙中山以身作则,在由沪赴宁任职时,轻车简从;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也安排得庄严、热烈又极其俭朴。临时政府还剪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缛节,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凡政府官员都是“人民公仆”,革除以“大人”、“老爷”相称的官场恶习,政府内一律改以官职相称,社会上则改称“先生”或“君”。同时实行低薪制,上至大总统,下至一般职员,所有在职人员除食宿由政府供给外,每人只发给由临时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军用券30元。这打破了封建制度一切形式上的不平等,而保持了人与人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临时政府为扫除弊蠹,移风易俗,面向中华民众,又连续发布命令:禁止种植罂粟和吸食鸦片;男子限20日内剪除发辫;禁止赌博,“凡人在宴会游饮集合各场所,一概不准重蹈赌博旧习。其店铺中有售卖各种赌具者,即着自行销毁,嗣后永远不准出售”;劝禁缠足;禁止蓄娼;禁止迎神赛会;革除陋俗恶习,“共作新国之民”。虽然这些法令有的立即实行或逐步实行了,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实行,但颁布这些法令的本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保护人权,提倡民主自由。临时政府颁发的一系列命令中反复强调“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共和”,提倡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同时,为“重人权而彰公理”,临时政府还颁发了一系列命令,禁止买卖人口,解除从前所结奴婢买卖契约,变主奴名分为雇主雇员的关系;禁绝贩卖人口,保护华侨;改变所谓“贱民”身份,保障在封建时代备受歧视的“昼户”的公民权;废止反映人格上极不平等的跪拜之礼,规定普遍相见为一鞠躬,最敬礼为三鞠躬;禁止刑讯、体罚,下令焚毁一切从前不法刑具,改笞杖枷号为罚金拘留;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制定文官考试制度。

第四,新闻方面,基本遵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言论自由的原则。孙中山指出:“案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善从恶改,古人以为常师,自非专制淫威,从无过事摧抑者。”临时政府在孙中山的倡导下,实行了开放言论的新闻政策。这就促进了中国报业的勃兴。1912年,全国报纸达五百多家,其中北京50家,上海15家。一些中等省会城市,也都有许多家报纸。如广州有13家,福州有11家,南昌有8家,甚至像扬州、常州、无锡、南通、绍兴、汕头、烟台、常德这类地方城市,也都各有一两家报纸。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南京临时政府上述文、教、礼俗改革,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陋习,具有解放思想,移风易俗的作用,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进步,共和精神的养成,都有积极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