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出版·石经
指把整部经典著作刻在石头上。始于东汉。影响较大的是七部儒家石经,其次是释、道的经典刻石。
(一)儒家石经。东汉末年,由于多年来激烈的今古文之争,发生了有人私贿兰台令史,偷改儒经文字的事件。蔡邕等奏清正定经书文字,然后刻在石头上公布出来。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开始,至光和六年(183)完成。共刻了七部儒经,有《周易》、《鲁诗》、《尚书》、《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由蔡邕用隶书一体写成,故又称“一体石经”。共刻四十六石,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为最早的儒经官定本。由于碑文内容和书法都很宝贵,促进了捶拓技术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其后还有三国时魏国刻的三种字体的正始石经、唐文宗时刻的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刻的广政石经、北宋哲宗时刻的嘉祐石经、南宋高宗时刻的绍兴石经和清高宗时刻的乾隆石经。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唐开成石经和清乾隆石经,前者在西安碑林,后者在北京国子监。
(二)佛经经文石刻。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摩崖,即将经文镌刻在悬崖或洞壁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较多。二是经幢,将经文刻在一种有棱的石柱上。唐代石幢较多,如陀罗尼经等,这种刻石多为附刻。三是经碑,为佛教经典刻石规模最大的一种形式。公元五世纪之后这种刻石活动开始盛行。现存最宏伟的经碑群是北方房山县石经山的佛经刻石。刻经始于七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历经几个朝代从未停止。在佛教经典石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体石经
(三)道教经典刻石。其出现时间比儒经刻石、佛经刻石晚,数量和规模也都不如儒经和佛经刻石。最早的道经刻石是唐代中叶景龙二年龙兴观的《道德经》。道经刻石多为后人摹刻,所刻主要是《道德经》,如公元708、738、893年刻立的《道德经》和880年江苏焦山刻的《道德经》幢等等。石刻经书的目的是树立经文的标准范本,供人们抄写、校正和阅读。六朝后因石刻兴起的捶拓方法,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