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南北朝·建安诗风与三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汉魏晋南北朝·建安诗风与三曹

曹操 短歌行[1]



对酒当歌[2],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3],去日苦多[4]。慨当以慷[5],忧思难忘[6]。何以解忧[7]?唯有杜康[8]。青青子衿[9],悠悠我心[10]。但为君故[11],沉吟至今[12]。呦呦鹿鸣[13],食野之苹[14]。我有嘉宾,鼓瑟吹笙[15]。明明如月[16],何时可掇[17]?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18],枉用相存[19]。契阔谈宴[20],心念旧恩[2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22],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3]。周公吐哺[24],天下归心[25]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子曹丕即帝位后追尊他为魏武帝。短歌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2]当:对着。又,作“应当”讲亦可。[3]朝露:早上的露水,喻存在时间短促。[4]去日:已逝去的日子。苦:苦于。[5]慨当以慷:即“慨慷”,谓情绪激昂。[6]忧思:一本做“幽思”。[7]何以:用什么。[8]杜康:相传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指代酒。[9]子衿(jin):你的衣衿。衿,衣领。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诗经·郑风》有《子衿》篇。[10]悠悠:长远貌,形容思念之情。[11]君:指所思慕的人。[12]沉吟:沉思吟想。[13]呦呦:鹿鸣声。《诗经·小雅》有《鹿鸣》篇。[14]苹:艾蒿。[15]鼓:弹奏。[16]明明:明亮。[17]掇(duo):拾取。一作“辍”,停止。[18]陌、阡:田间小路。[19]相存:互相问候。[20]契阔:久别。谈宴:谓边宴饮边叙谈。[21]旧恩:旧日情谊。[22]匝(za):周,圈。[23]“山不”二句:出自《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24]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按,周公名旦,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曾平定东方叛乱,营建洛邑为东都,并治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使天下臻于大治。哺,嘴里含着的食物。[25]归心:诚心归附。

曹丕 燕歌行[1]



秋风萧瑟天气凉[2],草木摇落露为霜[3]。群燕辞归鹄南翔[4],念君客游多思肠[5]。慊慊思归恋故乡[6],君何淹留寄他方[7]? 贱妾茕茕守空房[8],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9],短歌微吟不能长[10]。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11]。牵牛织女遥相望[12],尔独何辜限河梁[13]?

[1]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五年(220)代汉即帝位,为魏文帝。燕歌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多写离别。[2]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3]摇落:凋残,零落。《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 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4]鹄(hu):天鹅。一本作“雁”。[5]多思肠:一本作“思断肠”。[6]慊慊(qian qian):不满足貌。[7]淹留:久留。[8]茕茕(qiong qiong):孤单貌。[9]援:取,拿来。清商:曲调名,音节短促。[10]微吟:小声吟咏。[11]星汉:银河。西流:向西移动。夜未央:夜未尽。央,尽。[12]牵牛:即河鼓星,在银河南。织女:织女星,在银河北。[13]何辜:何罪。限:阻隔。河梁:河上的桥。

曹植 白马篇[1]

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3]。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4]。少小去乡邑[5],扬声沙漠垂[6]。宿昔秉良弓[7],楛矢何参差[8]。控弦破左的[9],右发摧月支[10]。仰手接飞猱[11],俯身散马蹄[12]。狡捷过猴猿[13],勇剽若豹螭[14]。边城多警急[15],虏骑数迁移[16]。羽檄从北来[17],厉马登高堤[18]。长驱蹈匈奴[19],左顾凌鲜卑[20]。弃身锋刃端[21],性命安可怀[22]?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23],不得中顾私[24]。捐躯赴国难[25],视死忽如归。

[1]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白马篇:乐府《杂曲歌·齐瑟行》歌辞,又作《游侠篇》。[2]羁:马笼头。[3]联翩:翻飞不停貌。

[4]幽并:幽州和并州的并称。约当今河北、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辽宁一部分地方。其俗尚气任侠。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5]去乡邑:离开故乡。去,离开。[6]扬声:扬名。垂:同“陲”,边疆。[7]宿昔:一向。秉:持。[8]楛(hu)矢:以楛木做杆的箭。参差:长短不齐,这里用来形容多。[9]控弦:拉弓。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的,箭靶的中心部分。[10]摧:谓射裂。月支:一种箭靶,又名素支。[11]接:迎射,捕捉。猱(nao):猿类,体矮小,尾作金色,攀缘树木极其轻捷,上下如飞,故称飞猱。[12]散马蹄:谓驰骛也。一说,马蹄亦箭靶名。[13]狡捷:灵活敏捷。[14]勇剽(piao):勇敢剽悍。螭(chi):传说中的动物,如龙而黄。[15]警急:危急。[16]虏骑:胡人骑兵。数迁移:谓频繁调动。[17]羽檄(xi):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18]厉马:催马。厉,谓鞭打,扬鞭。[19]蹈:踩。指打败。[20]左顾:向左看。凌:凌驾,压倒。鲜卑:我国古代东北方的一个民族。[21]弃身:犹舍身。[22]怀:谓顾念,爱惜。[23]壮士籍:谓军籍。籍,名册。[24]中:心中。顾私:眷念个人私事。[25]赴国难:为国家而舍生就义。

曹植 赠白马王彪并序[1]



黄初四年五月[2],白马王、任城王[3]与余俱朝京师[4],会节气[5]。到洛阳,任城王薨[6]。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7]。后有司[8]以二王归藩[9],道路宜异宿止[10],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11],是用自剖[12],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13],逝将归旧疆[14]。清晨发皇邑[15],日夕过首阳[16]。伊洛广且深[17],欲济川无梁[18]。泛舟越洪涛[19],怨彼东路长[20]。顾瞻恋城阙[21],引领情内伤[22]

[1]白马王彪:曹植异母弟曹彪,封白马王。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东。[2]黄初:魏文帝年号。黄初四年为公元223年。[3]任城王:曹植同母兄曹彰。任城,今山东济宁市。曹彰骁勇能用兵,黄初四年与曹植同朝京师,到洛阳后暴病死。[4]京师:国都。指洛阳。[5]会节气:是当时一种朝廷的大典。《汉书·礼仪志》:“先立秋十八日,郊黄帝。是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黄。至立秋,迎气于黄郊。”[6]薨(ho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世说新语·尤悔》:“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7]还国:回到封地。[8]有司:谓职有专司的官吏,此指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魏文帝设以监察诸王、传达诏令的官吏。[9]归藩:回到封地。[10]宜异宿止:谓不应同行同宿。[11]大别:长别。藩国不得互相交通,因此作者自知以后与白马王永无会期。[12]自剖:自我表白,自明心迹。[13]谒(ye)帝:朝见天子。承明庐:长安汉宫有承明庐。此处是借用汉事,非实指。[14]逝:发语词。旧疆:指鄄城,曹植时为鄄城王。鄄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15]皇邑:皇城,指洛阳。[16]首阳:山名,在洛阳东北。[17]伊洛:伊水和洛水,黄河的两条支流。[18]济:渡。川无梁:河上没有桥梁。[19]泛舟:行船。洪涛:大波浪。[20]东路:指从洛阳往鄄城的路。[21]顾瞻:回视。城阙:指洛阳。[22]引领:伸颈远望。情内伤:谓心中悲痛。

太谷何寥廓[1],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2],流潦浩纵横[3]。中逵绝无轨[4],改辙登高冈[5]。修坂造云日[6],我马玄以黄[7]

[1]太谷:太谷关,汉灵帝时置,在洛阳东南五十里。寥廓:空阔广远貌。[2]霖雨:连绵大雨。泥我涂:谓大雨使道路泥泞阻塞。涂,同“途”。按,《魏志·文帝纪》载,黄初四年6月大雨,伊洛溢流。[3]流潦(lao):地面流动的积水。潦,积水。浩:水大貌。纵横:多貌。[4]中逵:谓道路交错之处。绝:断。轨:车迹。[5]改辙:改道。[6]修坂:漫长的斜坡。造:至。[7]玄以黄:马病貌。《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以,连词,相当于“而”。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1]。郁纡将何念? 亲爱在离居[2]。本图相与偕[3],中更不克俱[4]。鸱枭鸣衡轭[5],豺狼当路衢[6]。苍蝇间黑白[7],谗巧反亲疏[8]。欲还绝无蹊[9],揽辔止踟躇[10]

[1]郁纡(yu):忧思萦绕貌。纡,萦回,围绕。[2]亲爱:亲近喜爱的人。离居:谓分别。[3]本图:本来想。相与偕:谓一起同行。[4]中更:中途变更。不克:不能。俱:同,一起。[5]鸱枭(chi xiao):俗称猫头鹰。以喻小人。衡轭:车辕前的横木和架在马颈上用以拉车的曲木。[6]路衢:四通八达的道路。[7]间黑白:谓颠倒黑白。《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郑笺:“蝇之为虫,汙白使黑,汙黑使白。”[8]谗巧:谗邪巧佞者。反亲疏:谓使当亲者反疏,当疏者反亲。反,一作“令”。[9]绝无蹊:谓道路已断绝。蹊,路径。[10]揽辔:拿着马缰绳。踟躇(chi chu):徘徊不进。

踟躇亦何留? 相思无终极[1]。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2]。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3]。归鸟赴乔林[4],翩翩厉羽翼[5]。孤兽走索群[6],衔草不遑食[7]。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8]

[1]无终极:没有尽头。[2]寒蝉:蝉的一种,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秋天出来鸣叫,又称寒螀、寒蜩。[3]西匿:谓夕阳西下。匿,隐藏。[4]乔林:乔木之林。乔木,高大的树木。[5]厉:振,奋。[6]索群:寻找同类。[7]不遑食:顾不上吃。遑,暇。[8]太息:长叹。

太息将何为? 天命与我违[1]。奈何念同生[2],一往形不归[3]。孤魂翔故域[4],灵柩寄京师[5]。存者忽复过[6],亡没身自衰[7]。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8]。年在桑榆间[9],影响不能追[10]。自顾非金石[11],咄唶令心悲[12]

[1]天命:上天的意旨。与我违:谓与我的心愿相违背。[2]同生:同胞。此指曹彰。[3]一往:一去。形:谓形体。[4]孤魂:孤独无依的灵魂。翔故域:谓飞回自己的封地任城。[5]灵柩:死者已入殓的棺材。寄京师:谓寄放在洛阳。[6]存者:曹植自谓。忽复过:谓很快也会与死者同归。[7]亡没身自衰:此句倒文。谓自身也会由衰而死。亡没,死去。[8]朝露:早晨的露水。晞(xi):干。[9]年:年寿。桑榆:喻晚年。[10]影响:影子和回声,皆感应迅捷者。按,此二句形容年命逝去之快。[11]自顾:自省。非金石:谓非金石不坏之躯。[12]咄唶(duo jie):犹咄嗟。呼吸之间。形容时间短暂迅速。

心悲动我神[1],弃置莫复陈[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3]。恩爱苟不亏[4],在远分日亲[5]。何必同衾帱[6],然后展殷勤[7]。忧思成疾疢[8],无乃儿女仁[9]。仓卒骨肉情[10],能不怀苦辛[11]?

[1]动:触动,劳伤。神:精神,心神。[2]弃置:抛弃,扔在一边。陈:陈述。[3]比邻:近邻。[4]苟:如果。[5]分(fen):情分。[6]衾帱(qin chou):被子和帐子,泛指卧具。《后汉书·姜肱传》载,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共被而眠。[7]展殷勤:显现心意。[8]疾疢(chen):疾病。[9]无乃:岂不是。儿女仁:妇孺的不忍之心,比喻感情脆弱。[10]仓卒(cu):亦作“仓猝”。匆忙急迫。骨肉情:谓兄弟手足之情。[11]苦辛:谓苦痛与辛酸。

苦辛何虑思[1]? 天命信可疑[2]。虚无求列仙[3],松子久吾欺[4]。变故在斯须[5],百年谁能持[6]?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7],俱享黄发期[8]。收泪即长路[9],援笔从此辞[10]

[1]虑思:思虑,考虑。[2]信:实在,的确。[3]虚无:谓道家。列仙:诸仙。[4]松子:赤松子,古仙人名。吾欺:欺骗我。[5]变故:意外发生的变化或事故。斯须:顷刻。[6]百年:一生。持:把握。[7]其:表示祈使,犹当、可。玉体:尊贵的身体。[8]黄发期:谓高寿。老年人头发由白变黄,故云。[9]即长路:登上漫长的道路。[10]援笔:指提笔作诗相赠。从此辞:就此告别。

曹植 七哀[1]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2]。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 自云宕子妻[3]。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4],妾若浊水泥[5]。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6]。君怀良不开[7],贱妾当何依?

[1]七哀:作为一个乐府题目始于王粲,在《乐府诗集》里被归入《相和歌·楚调曲》。《七哀》的名称来源不详,余冠英认为可能与音乐有关系,晋乐的《怨诗行》用这首诗做歌辞时,就分成了七解。[2]流光:明澈如水、恍然如流的月光。徘徊:晃动而不前的样子。[3]宕子:同荡子,指飘荡在外的丈夫。与“游子”义同。非指通常所说“轻薄荡子”。[4]清路尘:路上飞起的轻尘。[5]浊水泥:水底沉积的淤泥。六朝时人常爱以尘和泥来比喻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曹植《九愁赋》有云:“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清浊二字的用法虽与此不同,但立意都是肯定“泥”的稳重一心,而不满“尘”的飘荡虚浮。[6]长逝:长驱、长飞。[7]良:诚然,硬是。(这首诗是曹植后期的作品。他表面上是以一个思妇的口吻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而实际上乃是表现对其兄曹丕打击迫害兄弟们的愤怨与不平。)

曹植 杂诗(二首)



转蓬离本根[1],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飙举[2],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3]?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4]。毛褐不掩形[5],薇藿常不充[6]。去去莫复道[7],沉忧令人老。

[1]转蓬:也叫飞蓬,菊科植物,蓬花如球,秋后干枯,遇风辄拔,随风飞转,故称转蓬。[2]何意:怎能料到。回飙(biao):旋风。[3]“高高”二句:意谓天空高远无边,飞到何时是个尽头呢? 无极:没头,没边。穷:尽。[4]“类此”二句:意谓转蓬的飘飞,正如同从军在外的游子一样凄苦无依。游客子:漂泊在外的人,即所谓游子、客子。[5]毛褐:粗毛布的衣服,贫者所服。形:身体。[6]薇藿:泛指野菜。薇,羊齿类植物,野生,可食。藿,豆叶。[7]“去去”句:丢开这些不要谈了吧。“去去莫复道”、“弃置莫复道”、“弃置莫复陈”,这种套语似的句子在汉魏以及稍后的乐府和文人诗中经常出现。(曹植的《杂诗六首》见于《昭明文选》,这些诗并非一时一事之作,这是其中第二首。作品以转蓬为喻,抒发了自己屡被移封的漂泊之苦,表现了对其兄曹丕、其侄曹叡打击压抑自己的愤怨之情,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的尖锐内部矛盾。)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1]。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2]。时俗薄朱颜[3],谁为发皓齿[4]?俯仰岁将暮[5],荣耀难久恃[6]

[1]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容华:容貌。[2]潇湘:水名,潇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与湘水会合。沚:水中小洲。朝游北岸,夕宿潇湘,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3]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4]谁为(wei):为谁。发皓齿:指唱歌。发,开。[5]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6]荣耀:花开灿烂的样子,这里指“桃李”,即人的青春盛颜。久恃:久留,久待。(这是《杂诗六首》的第四首。内容大体是以佳人自喻,慨叹自己的才德不为当时所重,怨愤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

[解读鉴赏]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建安时代了。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代汉室衰微,董卓构乱,豪杰并起,遍地刀兵。——然而,这是一个造就英雄同时也造就诗人的时代。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虽然也写了时代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但他们毕竟没有亲眼见过遍野的白骨,没有亲身受过战乱的蹂躏。所以从总体上讲,他们的风格是温厚的、平和的、收敛的。建安诗人则不同了:博学多才的女诗人蔡琰在董卓之乱时被胡骑所获,流落匈奴12年,后被曹操以金璧赎归,她的五言《悲愤诗》那种不避丑拙的叙事和断肠泣血的抒情,真正是悲愤填膺,催人泪下。王粲的《七哀诗》,写他赴荆州依刘表时一路所见,那些战乱中的惨象简直触目惊心,令人难以想象。其他如孔融、陈琳、徐干、刘桢、应场、阮瑀等诗人,虽然身世经历、作品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同处乱离之世,所写的诗歌不约而同地都带有一种激昂和发扬的感情,这种感情给诗歌增添了新的感发力量,使两汉以来的诗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在建安诗人中,曹操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作者。戏曲和小说里总是把他描写成白脸的奸雄,然而曹操生于乱世,确实有着一份安定天下的政治理想。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虽然说得很专横,但是也很真诚。他的诗也是如此,在英雄的志意与诗人的才情之中,往往又结合着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现在我们所要讲的《短歌行》,就是他抒情言志的代表作品之一。

《短歌行》作于何时,历史上并无记载。但相传是赤壁鏖兵之前所写。苏东坡《前赤壁赋》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为这首诗勾画出一幅气势宏大的背景;京剧《赤壁之战》中,也有“横槊赋诗”的一折。所以我们不妨就联系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时的军事和政治局势,来看一看曹操怀有什么样的志意与感情。

这首诗是乐府诗,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每四句换一次韵,形成一个音乐的段落,所以每四句叫做“一解”。“对酒当歌”的“当”字,可以解释为“应该”,但也可以解释为“对”。因为“酒”和“歌”都是能使人沉醉的东西,人的理智平时是清醒的,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当你面对着酒和歌的时候,精神自然就会松弛,感情也就容易激动,平时总是藏在心底的郁闷这时候也会涌上心头。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浣溪沙》说:“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那就是因饮酒听歌而想起了人生的短暂无常。然而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感完全是一种诗人的哀感,曹操“人生几何”的哀感里面却包含有英雄的志意,二者的性质有所不同。“人生几何”出于《左传》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相信,黄河的水千年一清,而黄河水清就意味着天下太平。可是,一个人能享有多少年的寿命? 怎能等得到那天下太平的时候! 人近暮年,逝去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多,未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少。当生命结束时,你所有的才智和所有的理想也就全都落空了。曹操这个人说不上忠于汉室,但他确实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自董卓覆灭之后,他先后平灭了吕布、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于建安十三年冬,率大军沿长江顺流而下,威胁江东。这一年,曹操已经54岁。可是,赤壁一战,孙权与刘备的联军获胜,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局面。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一生之中也只能统一了北方而始终未能统一天下。由此可见,在建安那种乱世,要想实现心中一些美好的理想是何等艰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在诗人的才情之中结合了英雄的志意,于悲凉中有沉雄之感,这是曹操与一般诗人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语汇有些是可以颠倒来用的,“慷慨”这个词有时候也可以说成“慨慷”。“慨当以慷”在“慨”和“慷”之间又加上了“当”和“以”两个虚词,这种形式的四字句在《诗经》里经常出现,其中的虚词只起一个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过“慷慨”这个词古今用法有些区别。今人用“慷慨”时往往指在用钱上不吝惜,而古人用“慷慨”是指一种感情激昂的样子。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讲到项羽兵困垓下时说“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就是一个例子。“杜康”,是中国传说中发明酿酒的人,这个词一般用作酒的代称。古人认为,酒是可以销愁的。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几乎凡是提到酒的地方都是在写愁——尽管他心里也很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的道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是一样:对酒当歌引起了感情激昂,感情激昂使很多郁闷忧愁都涌上心头,而排解这些郁闷忧愁的办法只有再接着饮酒!

那么,曹操的郁闷忧愁在哪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真是只有诗人才能够写出来的语言,里面充满了一种固执的追求向往的感情! 古往今来,这种追求向往的怀思之情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因而也是最有诗意的。《诗经》里有一篇《蒹葭》,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它“最得风人之旨”。“风人”,就是诗人。《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同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样,代表了作者心中所怀思的对象,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说,那青青的颜色就是你当时所穿衣衿的颜色,它是那么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这是什么意思?五代词人牛希济有一首《生查子》词说:“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那是一首写男女离别的词,意思是,由于分别时女子穿着绿色的罗裙,所以那个男子以后无论在天涯海角,只要看到绿色的东西就会想起自己的恋人来。曹操这两句诗和牛希济那两句词在感情上颇为相似,但却有着层次的不同。因为,牛希济所写的内容完全是男女恋情,并没有其他含义,而曹操这首诗却不是。怎见得不是?这就十分微妙了。原来,这两句出于《诗经·郑风》中的《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青衿”是古代学校里学生的制服,所以它在这里所代表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并且应该是年轻人。这人是谁?大家有不同的说法。赤壁之战时曹操的主要对手是孙权和刘备。孙权字仲谋,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历史记载,曹操有一次和孙权作战,看到对方阵容整肃就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另外,刘表的长子刘琦不肯投降,与孙权、刘备联合,共拒曹操。所以有人认为,“青青子衿”四句和下面的“呦呦鹿鸣”四句,都是对这两个年轻人而言的。曹操心中爱惜他们的才干,希望他们前来归降,不要再和自己对抗。

“呦呦鹿鸣”四句也是来自《诗经》,而且完全是原句。《小雅·鹿鸣》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苹”是鹿喜欢吃的一种草,鹿在山野之中发现了苹,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它的同类都来享用。《小雅·鹿鸣》以鹿呼唤友朋的声音起兴,写的是古代君臣宴会的场面,《毛诗序》说这首诗是“燕群臣嘉宾也”。所以你看,曹操用典用得多妙! 这四句表面的意思是:我多么希望你们到我这里来作客,如果你们来了,我一定用隆重的宴会招待你们。但是暗中,已隐然确定了宾主之间的君臣名分。

也许有人要问: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了这么多《诗经》的原句,那不是一种抄袭的行为吗? 其实,曹操的这种引用与今人所说的抄袭是不同的。因为,首先,建安以前诗歌还没有独立的价值,作者也没有著作权的观念。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经常有相同的句子,可见当时人们尚没有“抄袭”这个概念。其次,《诗经》并不是偏僻少见的书,旧时小孩子启蒙读书就用《诗经》当课本,“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诗句,凡读过书的几乎无人不知。第三,一般人抄来的东西很难真正属于自己,而曹操的《短歌行》从内容口吻到风格意境的的确确是属于他自己的,千百年来,读者人人都承认那果然是建安时代曹孟德的感情,而不是《郑风》或《小雅》的感情。不过,从曹操这份人所不及的才情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他那种“霸气”的特色。

诗人有时用明月来象征自己所怀思的对象。李白《玉阶怨》说,“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温庭筠《菩萨蛮》说,“玉楼明月长相忆”。明月,能够使怀思的感情和对象得到升华,形成一种光明、皎洁、高远的新境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与唐诗及晚唐五代小词颇有暗合,也是把怀思对象比为明月,从而使这种怀思的感情显得极有诗意。曹操急于统一天下,因此渴望招揽贤才,唯恐有才能的人不肯为己所用。他说:“你是这么美好又这么高远,什么时候才可以把你摘下来拿在我的手中?”写得当然很好,但诗情之中还是流露着霸气。人的性情所在,真是一件没办法的事情! 那么,是谁使曹操怀有如此渴慕的感情? 我以为这个对象很可能是刘备。据历史记载,曹操非常欣赏刘备的才干,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为吕布所败投奔曹操,曹操不但收留了他而且待他很好,后来又为他出兵去攻打吕布。但刘备不久就背叛了曹操。“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很可能就是在述说两人往日的这一段情谊。曹操说,我过去和你有过聚会也有过离别,当你遇到危难时我也曾为你出兵帮助过你,我们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彼此珍重过去那一份感情?难道我对你的那些苦心真的就都白费了吗?

接下来作者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入夜之后鸟儿都该栖宿归巢了,乌鹊为什么还在绕着树飞来飞去?这可能是作者看到的眼前实景,但其中也含有喻托的深意。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又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好的鸟一定要选择一棵它自己满意的树才肯栖身;真正有才能的人要想在乱世之中做一番事业,也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个英明的主人而不能轻易托身给一个昏君。曹操的言外之意是:你们不是要选择一个英明的主人吗?为什么不到我曹孟德这儿来,还在那里犹豫什么呢?

应该说明的是,一直写到这里,作者并没有明确说出他的主旨,前面所写的慨叹人生短暂啦,心有怀思向往啦,那都是一般诗人常有的感慨。而我们说他慨叹人生短暂是因为唯恐不能完成统一大业,说他心中怀思向往的乃是贤能之士,甚至说可能是孙权、刘备等人,那也仅仅是我们结合当时政治历史背景所做的感发联想。但我们之所以会做这样的联想是有根据的,根据就在结尾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于《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成其众。”显然,作者在这里是用“山不厌高”和“水不厌深”来比喻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并且以“明主”自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于《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意思是,周公辅佐成王时,每逢有贤士来归,他哪怕是正在洗头或正在吃饭,也会握着头发,吐出口里嚼着的东西,立即出来接见,绝不拿架子让人家等着他。因此这两句显然也是谦恭下士、渴求人才的意思。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曾平灭了东方的叛乱,并且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人民安乐。曹操以周公自比,就包含有希望自己完成周公那种业绩的愿望。在建安那样的乱世,这种愿望是符合民心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尽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尽管曹操也用很残忍的手段去对付那些不肯为己所用的人,但从他的诗歌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一腔渴望安定天下的真情和一副闵时悼乱的热肠。

曹操不仅以他的作品开出了建安一代诗风,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的诗也很有名,但这父子三人的风格特点大不相同。曹操的诗古直沉雄,从不雕饰作态,代表了建安诗风转变之中较早的一个阶段;曹丕的诗以情韵和锐感取胜,辞采则介于文质之间;曹植的诗辞采华茂,注重技巧,开启了一个新的趋势。

魏文帝曹丕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的诗从来不用那些特殊的、奇异的或强烈的东西去刺激读者,而是通过制造出一种气氛来慢慢打动你。像他的《燕歌行》,内容不过是写古人常写的征人思妇的主题,所用的也都是很常见的词汇,但诗人写出了一种孤独寂寞和追求怀思的感情。你一定要设身处地慢慢地去感受,才能有所体会。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曾提出小说影响读者有“熏、浸、刺、提”四种力量。曹丕的诗就近于“熏”的力量。它以感受与情韵取胜,发生作用比较缓慢,所以初学者一般不容易一下子喜欢上曹丕的诗。至于曹植,他在诗歌史中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对后世作者有较大影响。对他的诗歌,我们应作较详细的介绍。

从魏晋到南北朝齐梁之间,中国诗歌经历了一个在艺术上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阶段。这个阶段,事实上是从曹植开始的。

曹植字子建,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他是一个才子类型的诗人,这类诗人大都纯情善感,缺乏自我反省与节制的能力,因此诗歌风格往往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变化。曹植才思敏捷,从小就得到父亲的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以致后来他的哥哥曹丕继位并篡汉之后对他深怀猜忌,处处加以压制和打击。曹丕死后,他的侄子魏明帝曹叡同样不肯给他一个出头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他戚戚寡欢,抑郁而死。死的时候才41岁。曹植的诗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意气风发,多姿多彩;中期初受压抑,激愤不平;晚期则多用象喻的方法抒写心中郁闷。

我们可以先看他的《白马篇》,这是他早期所写的一首乐府歌辞。这首诗除了才情与辞藻之外还表现出一种气势,也就是中国传统诗论所经常提到的“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的人以“情”胜,有的人以“感”胜,有的人以“思”胜,也有的人以“气”胜。曹植早期的诗,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他的“气”。说到诗歌中的“气”,那是精神作用表现于外而产生的一种能够使人兴发感动的力量。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说:“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可见,“气”与“风”也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一种“动”的力量。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个“气”是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一种修养,与我们这里所说的“气”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强调精神作用这方面是一致的。儒家认为,当你在精神品德的修养上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你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了自信的勇气,所以就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谓“仁者必有勇”,就是这个道理。可是还有那么一类人,他们精神品德的修养并不一定达到了“仁者”的境界,但由于他们生来天分很高,才华出众,因而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的勇气,那就是“才子型”的诗人。这一类诗人在行为上往往任纵不羁,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气势。读他们的诗,你还来不及去考虑他说的到底有理无理,首先就被他那一股气势震慑住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这类诗人的典型代表。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其实千金散尽并不一定复来,可是他那种充满自信的口吻简直使你不敢不信。曹植年少多才,受到父亲宠爱,热衷于功名事业,对前途充满信心,所以他早期的诗也都带有很强的气势,《白马篇》就是一首代表作品。

但我们这样解释曹植的“气”,毕竟还是有些抽象。它在诗歌里究竟是怎样表现出来,怎样使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涉及《文心雕龙》所说的“骨”了。“骨”指诗歌的内容情意以及它的章法、句法、口吻和语法结构等等。而无形的“气”,就是依靠这些比较起来更为具体的一些东西传达出来的。曹植这首《白马篇》描写了一个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幽并游侠少年。作者在描写少年的身手与志意时,用了很多骈偶的句子,如“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等。中国文字独体单音,最容易形成对偶,可是像曹植这样有意识地运用中国文字的这个特点来进行描写,在魏晋以前的诗中还是不多见的。当然,这些对句在形式上不像齐梁时期的诗那么讲究,可是它们所含的气势却为齐梁诗所不及。曹植说,这个幽并少年向左一拉弓就射中左边的箭靶,向右一拉弓就射中右边的箭靶;向上一伸手就抓住正在飞跃的猿猴,向下一俯身就使马跑得飞快。他这样说,就不仅仅是对偶,而且是一种“对举”。凡对举都有包容的意思,就是说,对举的须是两个相反的极端,或者是一南一北,或者是一上一下,或者是一朝一夕,两者之间可包容一个极大的空间。于是其中就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做成了气势。南唐李后主的小词《相见欢》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那就是一种对举的说法。所谓“朝来寒雨晚来风”并不是说晚上就没有雨,早晨就没有风,而是说从早到晚这一天的时间里无时无雨,无时无风。这里也是如此:“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是说这个少年箭无虚发,四面八方无所不中;“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是说这个少年身手矫健,马上的功夫无一样不精;而“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则是说他可以为国家征服边疆的一切敌人。而且还不止如此,他还说,他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妻子也无所顾念,只要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可以把死亡看得像回家那么容易。这些话的口吻慷慨激昂,充满热情和自信,因而给人以气势充足的感觉。平心而论,《白马篇》并没有很复杂的内容或者很深刻的感情,它的好处就在于气势。这气势产生了强烈的感发力量,使读者从幽并少年豪迈的身影中看到了作者早年意气发扬的精神状态。

可是后来曹植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因为他的父亲最终选择了他的哥哥曹丕做继承人。而曹丕做了天子之后,就把弟弟们都分封为王,各令就国,不许留在京师,并设监国使者监察诸王,以防有图谋不轨的行为发生。于是,在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就发生了一件对曹植和他的兄弟们打击极大的事情:这一年的五月,诸王都到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典礼,曹植的同母兄任城王曹彰在京师“暴薨”。而这一年的七月曹植回封地的时候,本打算和他的异母弟白马王曹彪同行,却遭到有司的禁止。在和曹彪分手的时候,曹植写了有名的《赠白马王彪》以抒发心中的愤懑。这首诗写得凄惨悲哀,与早年意气风发的作品大有不同,但在气势上却与早期作品一脉相承,在技巧上也有所发展。

全诗分为七章。由于在章法结构上体现了作者感发进行的线索,所以这七章之间的先后次序是不可以颠倒的。首章“谒帝承明庐”和次章“太谷何寥廓”是叙述感发的起源。作者从离开洛阳写起,写对城阙的回顾眷恋,写道路的泥泞难行,融情于景,其中已经潜伏着心中难言的悲愤。三章“玄黄犹能进”引出了与白马王曹彪离别的主题。诗人现在唯一的安慰是在回国途中可以和弟弟曹彪同行,可是又被那些先意希旨的小人干涉,不得不分道而行,因此感情逐渐激愤起来。四章“踟躇亦何留”转而观赏路上景色,看似忽然跳了出去,其实所有的景色都有喻托的含义,悲愤的感情步步深入。五章“太息将何为”是伤心兄长曹彰之死,进而对自己的前途也感到悲观失望。六章“心悲动我神”在悲痛中强自挣扎,故作旷达,但又用“仓促骨肉情,能不怀苦辛”两句将旷达全部否定,这又是一个顿挫。末章“苦辛何虑思”,悲哀已无以复加,由此产生了对天命和神仙的怀疑。“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两句的口吻意味着与白马王彪的这次生离也就是死别了。在这一组诗中,作者的感发是进行式的。开始,他强自抑制着心中的激愤,用了不少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但随着感发的进行,他的感情越来越激动,表现方法也从比喻象征发展到直抒胸臆。配合这种进行式的感发,他在每一章的开头与上一章的结尾处采用了蝉联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又叫做“顶针”,作用是使长诗的气势不断,在内容上虽有转折顿挫,但感情的发展却保持着越来越强烈的势头。

这首诗的感情比《白马篇》要深沉得多。可是诗人那种以“气”取胜的特点仍然没有变,喜欢用骈句的习惯也没有变。例如第四章“踟躇亦何留”,除开头和结尾之外几乎全是骈句,其中有的是两句相对的。诗人说:秋风已经开始带来寒冷,可是蝉还是在我旁边不停地叫;原野如此萧条寂寞,时间又如此仓促逼人;天黑了,鸟有自己的巢可以飞回去,而失群的兽急于要找它的同伴,嘴里衔着草都顾不上吃。这些固然是写路上的景色,,但其中显然含有象喻的成分,由此才引出了下一章的“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的悲慨。在这里,有些骈句写得非常有力量,像“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上句写空间的无情,下句写时间的逼迫,中间又有“何”和“忽”两个很有力量的字来加重语气,悲愤的心情溢于言表。又如第二章的“鸱枭鸣横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黑白,谗巧反亲疏”,象喻的含义十分明显,依然流露出他早年那种任纵不羁的性格。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说:“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这话虽然对曹植大有贬意,但却说明了一个客观上的事实,那就是曹植的诗讲究艺术技巧,注重人工的思索安排,所以便于后人学习模仿,因此他那些华美的辞藻、声调、骈句、修辞方法等,就导致了后来齐梁诗歌绮丽雕琢的风气。要知道,第一流的诗歌都是自然流露的,作者在创作时根本就没有得失计较之心,像我们讲过的《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然而从建安时代开始,诗歌有了独立的价值,诗人们对诗歌的形式美有了自觉的追求,后来发展到极端就形成齐梁间“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局面。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一定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从诗史上看,中国的诗歌如果不经过这一阶段在艺术上的自觉和反省,就不会有后一阶段的飞跃和发展。齐梁诗风虽然遭到大家的反对,可是它为近体诗奠定了基础,带来了唐代诗歌的兴盛繁荣。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植的“立阶级以赚人升堂”在诗歌史上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与开拓,也是他受到后世推崇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同时,曹植只是开了后来绮丽雕琢的风气,他的诗本身并不乏建安时代的风骨。这一点,我们从已经讲过的两首诗中应该有所体会。

综上所述,三曹诗所体现出的一些共同特征,就是文学史上所谓“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即慷慨悲凉,刚劲清新的时代风气,由于诗人的性情、处境、身世、经历的不同,这一时代风气在他们的诗歌中的表现是各具特色的——

曹操胸怀天下、傲视群雄,文韬武略在诗中透出大英雄真豪杰之本性,但年事已高,功业无成,这些感慨便形成了《短歌行》诗中的慷慨(天下归心)与悲凉(人生苦短)兼俱的豪气、浩气、才气与霸气。

曹丕位居天子,但当时兵荒马乱、动荡不宁,深感自己帝位不稳、权柄不牢,内心孤危无助,凄苦悲凉之感便透过意象、意境所渲染出的悲凉气氛,以轻柔哀婉的语言、悠扬流畅的韵律呈现于《燕歌行》诗中。其美学特征为慷慨不足,悲凉有余。

曹植在曹丕称帝之前所写的《白马篇》等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意气风发、任纵不羁的豪爽之气;但在曹丕称帝之后,不仅自己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打击接踵而来,还连累了许多好友被害。内心激愤不平,备感压抑,《赠白马王彪》一诗写得凄惨悲哀,抒发了心中的愤懑。曹植晚期如《七哀》、《杂诗》等则多用象喻的方法抒写心中压抑苦闷,比兴寄托,抒写情志,其慷慨悲凉由此而出,同时还体现为“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美学特征。

[阅读思考]

1.《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均为建安诗的代表,结合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分析、谈谈“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2. 比较三曹父子的诗有什么不同? 曹植在诗歌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