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的文献·清代戏曲文献·清代戏曲史料的介绍与整理
研究一代戏曲,仅仅依据作家作品的著录及作品本身,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自20世纪一开始,戏曲的初步研究即与戏曲史料的勾辑、考定与整理联系在一起,前人的努力最终为后人进一步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
早在1911年,蒋瑞藻即撰有《小说考证》,后来,又陆续撰有“续编”、“拾遗”,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合刊。并撰有《小说枝谈》一种,1931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从大量文集、诗话、曲话、笔记中征引有关资料,如作家轶事、故事源流、版本考订及前人对作品的一些分析评价,涉及自元以来四百七十余种小说、戏曲。1913年钱静方撰《小说丛考》,其性质与蒋氏《小说考证》大略相似。不过,这些著作只是将小说戏曲与正史、野史、笔记等相比勘,以考证其来源,对于戏曲本身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资料,而且对小说与戏曲无明确区分,以至于体例混乱,但首开风气之先,其功却不可没②。
后来学者或广泛收集各种史籍、笔记、档案、图谱,或亲自出入梨园歌场访伶问优,搜罗、辑抄或撰写有关戏曲史料,并进一步汇刻成书。所涉范围有梨园、戏班、优伶、脚色、声腔、演剧活动、作家佚事、时(前)人曲论等等。
20年代以来,出现了如董康《读曲丛刊》(1917年诵芬室刻本)、陈乃乾《曲苑》(1921年10月古书流通处影石印巾箱本)、任二北《新曲苑》(1940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排印本) 等大型丛书,辑录各种前人曲学著作。其中董氏所辑7种,清人著作仅焦循《剧说》一种。陈氏《曲苑》,收入史料、论著14种,较之董氏所辑增录6种,其中5种为清人所撰。后1925年《重订曲苑》复增入5种,清人4种。任氏《新曲苑》,收录34种,皆不见于《曲苑》诸书,其中清人、近人所撰20种。
自1959年7月到1960年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0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全书选辑了自唐以来戏曲理论专著48种,其中不少都是罕见的孤本。清代部分,主要见于第6—10集,共计24种。
除此以外,南北学人整理清代戏曲史料的成果,颇值得一提的,尚有以下几种。
1.《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
20世纪30年代,张次溪先生以毕生之力,广集清代有关戏曲著述,达51种之多,汇成《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上起吴长元的《燕兰小谱》、下迄张次溪本人的《燕归来簃随笔》,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直到民国初年,对二百多年来北京的戏曲演出活动、班社沿革、名优传略,以至于梨园中的种种逸闻掌故,都有所反映。诚如戏曲学家赵景深先生所说,此书可供“研究从昆曲到皮黄的变迁之用”,是“戏曲史和演剧史上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贡献”。张氏此书正编曾于1934年由北平邃雅斋店排印出版,续编则于1937年由北平松筠斋书店排印出版。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点校出版。其中搜罗备细,所谓“综菊部之珍闻,垂艺苑之故实”,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
2.几礼居戏曲丛书四种
周明泰先生,别号几礼居主人。1918年后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内务部参事。因喜爱观剧,与当时伶人多有往来,熟谙梨园掌故,并广泛搜罗梨园图籍,后闭门著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几礼居戏曲丛书四种。此丛书刊于1932年。第一种《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就清杨静亭《都门纪略》一书之“词场”一门,以图表形式,列入其初版(1845)至六版(1907)所录为北京戏曲班、角色、剧目、戏园资料。第二种《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著录当时戏班、戏目,并编成戏名检索表,注明演出地点、时期、演员等。第三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1932),一名《京戏近百年琐记》。名为京戏,其实辑录了清嘉庆十八年(1813)至1932年间,有关京剧、昆剧、秦腔等多种剧种的资料,包括演员、乐师、票友的生平、艺事活动及一些重要曲班、茶园和上演剧目。此书再版时除书名改变外,资料增至1944年,并将《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重订为《六十年来京剧史材》,附于书后。第四种《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周明泰于1932年查阅到北平图书馆所得海盐朱氏旧藏清升平署档案五百余册,分门别类,编成六卷。并附有乐器折、安设乐器折、安设乐器次序单、清升平署存档释名及存档详目等。
另,几礼居刻有《续剧说》(1940)1种,4卷,系作者自古籍中摘录有关戏曲的资料,因意在续补清人焦循的《剧说》,故于清代、近代戏曲史料搜辑尤详。
3.清升平署档案
升平署为清代宫廷的演剧机构。清廷演剧,主要由升平署乐工、伶人承应,每逢各种喜庆大典,更有繁缛之仪式,杂演剧、奏乐等承应。升平署档案正是记载当时宫中的各种演剧活动及署中伶人的起居、职责,并收录供演剧目、戏单及剧本等,全面地反应了清代宫廷演剧的情况。
民国十三年(1924),海盐朱希祖购得清升平署档案及抄本一千多册,即着手整理,撰《整理升平署档案记》,自云:“略谓近百年戏曲之流变、名伶之递代,以及宫廷起居之大略、朝贺封册婚丧之大典,皆可于此征之。”由于清升平署档案涉及文学、史学,范围极广,史料价值极为珍贵,当时学人纷纷渴求一睹为快,朱氏遂于1932年将一应档案出让于北平图书馆,公诸学界同仁。稍后,便有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钞》(参上述)及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等一系列著作行世。
王氏以为:“清代戏曲之盛者,正此俗讴民曲之发展,为前代所不及。”又道:“真正民间文学,自应于此求之,若杂剧传奇,不能占民风之变,若其致是之因,则不得不推清帝倡导之功,而其中尤以高宗为最有力。”①因此,王氏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升平署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中,先后主要撰写了四种著作。其一,《腔调考原》,双肇楼图书部1934年版。主要考订清代流行之声腔,如西皮、二黄等的兴衰,并考订了清乾隆间13位京剧名伶的生平事迹。其二,《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中华书局1936年版。将升平署档案所及剧目,分杂剧、传奇、乱弹分列。其三,《清代伶官传》,中华书局1936年版。辑录当时在清内廷供奉之伶人、乐工、检场人等之小传,共295人,分三卷叙述。卷四附录《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及《腔调考原》。其四,《清升平署志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此书分六章,引论外,分别考察了清代宫廷演剧机构——升平署的沿革(二)、成立(三)、分制(四)和署址(六),第五章 则列出“职官太监年表(附民籍学生年表)”。此书实为王氏数年研究升平署档案最佳之成果,前数书则都不过是资料性的准备而已。
4.地方志戏曲史料及各家戏曲序跋
在文献的挖掘上,研究者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从方志中去寻找戏曲史料。赵景深就曾爬梳了上千卷方志,撰写了《方志著录明清曲家考略》一文,在这篇论文中有着很多罕见的珍贵资料和从未发现的曲目,收入1957年的《明清曲谈》中②。以赵氏的工作为先导,后来又有《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赵景深、张景元编,1987年中华书局版)一书。该书利用方志,对658曲家生平、籍贯、里居、名号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仅清代戏曲作家就有258人,不计清代散曲家及曲论家。其中为过去未见著录的戏曲家有124人,在这些新发现曲家小传中,还发现了罕见曲目一百余种。戏曲作家已有著录,但其作品未为人知者也提供了约五十种。是书搜罗齐备,实为戏曲史增添了不少新资料。自1990年起,邓长风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读书,阅读了大量清代别集、总集、方志、丛书、笔记小说等,作了大量的读书杂记,后来汇成《明清戏曲家考略》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陆续又有《明清戏曲考略续编》(1997)《明清戏曲考略三编》(1999)出版,这两部书以详细的资料解释了明清戏曲史上的一些疑案。陆树萼《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也是专门研究清代戏曲家生平事迹的专著,颇有发明。
另外,蔡毅则从搜集戏曲序跋入手,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凡四册,齐鲁书社1987版,亦补入了一些不见于清人、近人戏曲书录的元明清曲家曲目,并为曲家生平及创作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史料。
《读曲丛刊》等所辑录的前人曲学,大抵都是前人笔记所得,主要在于辨析戏曲发展之源流、作家作品之得失,且主要是名家名作,其得失之品评也主要集中于音律与文采两端。自刊刻以来广为流传,已成为戏曲研究的必备参考书。至于《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以下数种,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对清代戏曲史的了解,却似乎尚未引起戏曲研究者足够的注意。因此,笔者在这里多用了一些笔墨加以介绍。
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王晓传(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作家出版社1958)《蒋士铨研究资料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等等,皆可参考。至于后来在研究作家、作家群、作品里,所作种种史料整理与考订的工作,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注释
② 例如,1916年,钱静方《小说丛考》中有《长生殿传奇考》一文。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传奇的剧情,并把它与正史、野史、私家笔记等互相比勘,追寻传奇的渊源。大约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一篇研究文章。① 《清升平署志略》第一章“引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② 是书自1938年至1948年间陆续撰成,凡41篇,涉及明清曲家生平考订、作品辑佚、情节简述、流传及影响等。以《方志著录明清曲家考略》一文,最为珍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