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清代骈文辞赋·清代骈文·清代骈文兴盛的原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代文学的内容·清代骈文辞赋·清代骈文·清代骈文兴盛的原因

关于清代骈文的繁荣原因,前人作过一些分析,见仁见智,但仍有未尽者。清代骈文的复兴是骈文史上的回光返照,是最后的辉煌。考察清代骈文繁荣的原因不能只寻找某一个方面,它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兴盛既有其文学自身发展变迁的历史原因,也有时代社会政治各种因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些因素主要如下。

1.清代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清王朝在267年的统治中,前期和中期曾是历史上比较强盛的时期。特别是满汉民族经过冲突达到交融之后,康、雍、乾三朝创造了封建社会的盛世。疆域版图扩大,国力日益强盛,经济不断繁荣。这种强盛的政治经济背景有益于产生对骈文的审美情趣。而作为少数民族在全中国的统治,清王朝采取了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动辄革职,甚或弃市,株连九族,这使得文人在写作时噤若寒蝉,谨慎异常,恰如龚自珍在《咏史》诗中所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这样,骈文这一重辞采、典故的文体成了文人逃避社会现实的工具。清代的科举制度以程朱理学和八股文为考试内容,八股文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所以,读书人从小就受其濡染。而八股文就其文体形式来说与骈文关系十分密切,它多以骈偶成篇。这样,经过八股文训练的文士们也对骈文的写作技巧了然于心。他们登第入仕后,便弃八股文而存骈文,转而写作骈文,借以抒情言志。可以说,八股文取士客观上促进了骈文的繁荣。

2.清代学术文化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

由于清代大兴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文字狱的数量和惨烈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文人为逃避文祸而远离社会现实,钻入故纸堆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展示满腹的才华。这样到乾嘉时期,考据之学就大兴起来。甚至考据之风流行,成为一时风尚,“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正是这种强调学有出处的征实风尚,造就了以小学为特征的乾嘉学派。由于征实的时代氛围的熏陶,人们比较注意对扎实的学问功夫的培养,因而形成了对注重文字功夫和典故积累的骈文的审美爱好。这就为侧重于使事用典、讲究声韵对偶、追求文辞华美的骈文带来了发展繁荣的契机。对乾嘉学派的影响不能仅看有多少学者写了多少骈文,用典是多是少,而要看到它推动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纯文学的骈文的审美追求。

3.清人打通骈散的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

清人的文学观念比较倾向于中庸,不偏废骈散,而是沟通骈散。六朝时期重骈唯骈,骈中无散,而失于壅滞。除韩柳欧苏等大家外,唐宋以来古文家多视骈文为古文的反动,所以散文体流动有余而文采不足。清人则在争论中形成了骈散融合的观念。袁枚在《胡稚威骈体文序》中为骈文正名:“骈体者,修词之尤工者也。六经滥觞,汉魏延其绪,六朝畅其流。论者先散行后骈体,似亦尊乾卑坤之义。”在《答友人论文第二书》中剖析了“散文多适用,骈体多无用”的谬见,指出:“夫物相杂谓之文。布帛菽粟,文也;珠玉锦绣,亦文也;其他浓云震雷,奇木怪石,皆文也。”这种骈散相融的观念在清代已经形成共识。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兆洛和刘开。李兆洛通过编撰《骈体文钞》将骈散同源、骈散相通的观念普及开来。他在序中明确作了阐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神奇而识偶。”在这种共识下,连桐城派的后学们也改变了意见,最典型的是早年受业于桐城派宗师姚鼐的刘开。他《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 这篇骈文文论名著中说:“夫文辞一术,体虽百变,道本同源。经纬错以成文,玄黄合而为采。故骈之与散,并派而争流,殊途而合辙……故骈中无散,则气壅而难疏;散中无骈,则辞孤而易瘠;两者但可相成,不能偏废。”正是这种不偏废骈散,不把骈散对立起来,而是沟通骈散的观念,使得清人在骈散中没有艰难的选择,而是游刃有余地在骈散中游弋。这样清代骈文的发展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4.骈散消长轮回的发展大势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一直在文质互变的消长轮回中进行。先秦时期是骈散未分时期,骈偶以片段的形式夹杂在散文中,对加强文章的语气和节奏起了重要作用。秦汉时期是骈散初分的时期,骈偶句子的运用已渐渐变为自觉,文章中的骈句逐渐多了起来。魏晋时期,骈偶已从一种修辞手段变为独立的文体样式,成为人们对语言形式美的自觉追求。南北朝时期,这种追求成为时尚,骈文因此成为时代的宠儿,几乎是当时人们写作的唯一文体选择。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初唐。盛唐之后,才悄悄发生了改变。到中唐,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散体取代骈体成为文坛的主流。而到了晚唐,骈文又回流,直到五代及宋初。宋代经过欧、苏等人努力,散体又得以成为文坛主导,这种格局直至明代。明末开始的诗文复古潮流直接导衍了清代骈文的复兴。明末士人结社成为风气,起初“结社会文,止为经生应举”,以复社为代表的群体是崇尚六朝的复古派。其代表人物张溥、陈子龙分别在理论和创作导向上对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其《题辞》对恢复六朝骈文的地位、树立创作的范式起了重要作用。而陈子龙则以雄浑高华的骈文创作实践为人们导航。清初的骈文与他们都或多或少有承继关系。这样,到了清代,骈文又得以繁荣。在中国文章史的审美变迁中,骈散就是交替轮回进行的。清代骈文的繁荣是中国散文史发展历程中文质互变的审美变化规律的反映。

注释

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4页,中华书局1936年版。①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复社纪事》,宣统三年董氏诵芬室刊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