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的内容·清代骈文辞赋·清代辞赋·清代辞赋兴盛的原因
迄清前,中国辞赋的发展已经走过其辉煌的时代,无论大赋、俳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各类赋体制都已完善成熟。经过宋尤其元、明两代创作的衰退低落期后,赋到清代(尤其中期)又一次达到繁盛,后期又产生新变,其特定时代的一系列复杂原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援例唐宋,以律赋取士的科举与文官选拔制度
康熙亲政后,御敕大学士陈元龙编纂大型类书《历代赋汇》,并亲自制《序》为赋张目,认为“赋之于诗,功尤为独多”,其功能既“敷陈事理,抒写物情”,且“其事可通于用人”,从而“间尝以是求天下之才”①。这种自上而下的崇赋风气,形成了自唐宋试赋后科举选官的又一次高潮。清代科举以试八股文(经义)为主,常科大考及乡、会试不试赋。但在童生的院试、翰林院庶吉士考试、制科中的词科以及散馆考试中都要试赋,乾隆后以一诗一赋为定制。从国初的顺治始,尤其乾隆时,包括翰林院的各级官员和内阁学士、吏、礼部侍郎等每年均须参加大考,大考中通常都要试赋(律赋)。虽科举常科不试赋,但作为重要的敲门砖,赋在将来的进士及第后入翰林乃至仕途升迁中尤其重要,所以即使在日常的科举课习时,对律赋的研习制作尤不可忽视。李调元乾隆四十三年作的《赋话·序》中就说明编撰此书的目的:“予视学粤东,经艺之外,与诸生讲论,尤津津于声律之学。凡岁试月课之余,有兼工赋者,莫不击节叹赏,引而启迪之,而苦未有指南之车也。因于敝簏中,见杭郡稼堂前辈有《律赋衡裁》一书……并列案头,以日与诸生相指示……付诸梓以示诸生,使诸生一一披阅而寻味之,亦足以代予之谆谆面训也乎。”因此,清代讨论律赋体制法度(赋格) 的书籍和律赋选本在书肆上大量涌现,如陈元龙 《历代赋汇》、李元度《律赋正鹄》、吴其浚《四家赋选》、法式善《同馆赋抄》等。尤其规模宏阔的《赋海大观》“自唐宋及国朝大家并近年各直省课艺试牍,无论已选或未选,概行采入”,形成唐宋以来赋格探讨的又一次高潮,这对清赋的繁盛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乾嘉学风造成的兼收并蓄
满人入主中原,最直接的后果是作为被统治者的汉人对异族的恐惧、排斥和抵抗心理。消弭民族间差异、缩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政治与文化隔阂是保证政治稳固的关键。清统治者为此一方面采取严酷的镇压和文化高压,另一方面表现出对汉文化的高度重视,以怀柔政策笼络人心。康熙时纳兰性德编辑长达1792卷的《通志堂经解》以明“天子留意经学,宣阐大义”(《经解总序》)就显示出这种政治姿态和目的。乾嘉学派正是清统治者着力拉拢和笼络汉族文人走向整理国故、皓首穷经的远离政治之路,其考据学风造成有清一代对传统文学文化的系统整理考异。赋作为一种“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马积高《赋史》),得到与经学、史学同样的重视,这不仅仅使骚赋、律赋、骈赋、文赋等赋的各种体式特征得到一次全面系统的归纳,历代赋集赋作得到一次大规模的考证辨异,也使赋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代著名赋家中就有一批诸如顾炎武、黄宗羲、阮元、龚自珍、章炳麟等著名学者。乾嘉学者及受其影响的学者参与赋的创作,使清赋尤其中期赋呈现出雅正含蓄、音韵规整、词理谨严而相异于前代的风格特色。
3.赋集整理与赋学批评对创作的推进
清代律赋数量之所以庞大,一方面受试赋的影响,另外与清初及中期大型律赋类书和多种律赋集的编纂不无关系。清律赋布局谨严,章法紧凑,语言朴质森茂,雅丽精当,体制较唐宋律赋创作严苛而有过之。而就赋学批评而言,清代赋学可谓集大成而且成果最为丰硕。《新唐书·艺文志》《宋书·艺文志》所载录的赋集(包括已佚)不过数十种不足五百卷,而清代赋集即达五百余种,别集高达六千余种。仅《赋海大观》一书就收赋一万二千余篇,其中绝大多为清赋。这个数目的宏富程度清前任何朝代都难以望其项背。另外,与赋集桴鼓相应的是,清代类似赋话的赋学批评著作也大量出现。目前现存清赋话专著就包括李调元《赋话》、浦铣《复小斋赋话》等数十种。像孙梅《四六丛话》、刘熙载《艺概·赋概》中辟专章论赋以及各种诗文别集、选集中论赋文字更是不计其数。对赋的源流嬗变、体制因革、社会功用、考证辨异、艺术风格、流派特色等各呈所见,异彩纷呈,是清赋繁盛的重要一翼和推动力量。
4.赋骈汇融的艺术取向
清代骈文是继六朝、唐宋之后又一个创作和成就的高峰。清代骈文中极其圆熟精致的语言技巧,极其淳美恬静的意境,极其丰厚蕴藉的情感也融入到赋的创作中。一些著名的骈文家,如陈维崧、张惠言、袁枚、阮元、汪中、洪亮吉等也是当代著名的赋作家。清代许多抒情咏物赋语言清淡典丽,音节和谐错落,风格自然舒畅、雍清和美,这些文学性极强的创作方法多得益于清代骈文业已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清赋尤其中期赋的兴盛,是和清代骈文是分不开的。
注释
① 《历代赋汇》卷首,康熙间内府刊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