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玩器皿·玉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传统文化·古玩器皿·玉器

玉是一种矿物集合体。按照现代矿物学的分类,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软玉是由透闪石、阳起石组成的玉石总称,有很强的坚韧性,其硬度在莫氏硬度6~7度之间。在中国又分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硬玉是由钠、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其硬度可达莫氏7度,中国又俗称翡翠。此外,像玛瑙、水晶、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南阳玉、岫玉等由其他矿物成份组成的矿物,中国传统上也称之为玉,即所谓“石之美者”的美石。玉器便指由上述矿物为原料制成的器物。在中国历史上,软玉一直是主体用材。硬玉则很晚才出现。

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发现了玉石的品莹之美,并用其制作装饰品、礼仪用具和生产工具。此后,历经周秦汉唐以至明清,绵延不绝,形成了悠久的制玉工艺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原始文化遗址中,均出土有精美的玉器,其中尤以辽西 一带的红山文化和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最为引人注目。在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中盛行用玉器随葬,最多者 一墓竟达200余件(组),种类包括玉琮、璧、钺、镯、冠状饰及鸟、鱼、龟等20余种。这些玉器制作精良,造型复杂,雕琢手法以阴线刻为主,包括浅浮雕、半圆雕、镂空和圆雕等。尤其是由细如毫发的阴线组成的繁密图像,已颇有微雕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琮(图349)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每件玉琮上都雕有神人兽面像,足见这些玉器的主体功能是表示对神的崇拜。同一时期,北方的红山文化也出土了一批淡黄和绿色的玉器,种类有龙形玉玦、勾云形佩、三连璧、鱼、鸟、鸮、蚕等,雕刻粗犷简约,别有一番韵味,尤为突出的是玉龙的普遍发现引人注目。地处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曾出土有玉铲、玉璇玑、玉臂环和玉制人面,在后来当地的龙山文化发现有玉刀、玉鸟和兽面纹玉锛。这里的玉器形态规整、制作细腻。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中一直有着使用玉装饰品的传统,普遍发现有璜、玦、璧、管等玉饰,在后来当地的石家河文化瓮棺中出有雕刻精细的玉人面、玉兽面、飞鹰、龙形饰、璜、蝉、环、凿等。近来在长江下游的安徽含山县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玛瑙和水晶制品,包括有站立的玉人、玉虎、玉龙、玉勺、刻纹玉片及其他形态各异的装饰品。其中一件玉龟制作相当别致,其背甲、腹甲分开、中间夹一刻有八角星、圆环和12个箭头形花纹的长方形玉片。出 土时放在死者胸部,这一组玉器及神奇有序的花纹图案引起有关学者的高度兴趣,并进而推测它们有可能就是远古的洛书和八卦。此外,在台湾省卑南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 上有玉制的多环兽形玦,在圆山文化还发现有双立人顶一兽的玉制饰件,显然带有东南亚一带的风格。总之,考古发现显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初步蕴含了后世的宗教、道德观念,并与政治、权力和等级身份发生了密切关系。

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中多次发现有玉制的戈、刀、钺、圭、璋、瑗和柄形器,显然大都是由兵器和工具演化来的,在工艺制作上已相当精美。商周时期的玉器多具有象征性和装饰性,无论器形、图案,还是工艺都比夏代有明显进步。代表性突出的有仿铜玉簋、跪坐玉人、阴阳两性合体玉人等。商周时期的玉器有大量形象极生动的动物玉雕。从超自然的龙凤,具神怪色彩的怪兽、怪鸟,到现实世界的虎、象、鱼、鸟、鹦鹉、鹰、鸮、鹤、蝉、燕、牛、羊、龟、兔、熊、马等等,内容十分庞杂。这些动物造型精细准确,形象逼真,通身饰隐起的双勾纹。商代晚期出现俏色玉器,如安阳小屯出土的玉鳖,以紫褐色玉皮为背甲,四肢、腹部则为白色,构思精巧。西周中晚期的玉器已形成另一种风格,造型洗练夸张,线条流畅自然,强调特征,但缺少立体形象(图350)。总体看,夏商周三代的玉器以浅雕、浮雕等平面雕居多,但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圆雕已占有一定比重。其中妇好墓出土的10余件玉雕人像,对研究商代的社会生活、人种、服饰等均是很宝贵的资料。

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晚期开始,玉器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玉器上的花纹由简单向繁密的方向发展,并流行隐起的涡纹,器物显得圆润丰满。最近,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春秋初年的虢国墓地一号墓,出土了一组完整的 玉覆面饰,包括用玉制成的眉、目、鼻、口、耳各部位的玉片和在额头、两颊、唇、下颚等部位的玉片,玉片边缘都有暗孔,可用线连缀于丝织物袝上,覆于死者面部。这一发现对认识后来汉代玉衣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战国时,新疆和阗玉大量进入中原,这为玉器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铁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工具的改进和琢玉技术的进步。加之经验的积累,艺术思潮的变化,使得战国玉器制作更为精细,其花纹形态也与以前截然不同。这一时期玉器中最精美者当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祭祀坑和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器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多节玉佩,为一长达48厘米的大型练饰,为迄今所见战国玉器中工艺难度最大的。再如中山王墓出土的墨玉大带钩、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都堪称这一时期玉器的珍品。战国玉器中最常见的是玉璧(图351)、龙形佩、虎形佩及少量的圆雕和容器。在纹样上流行蒲纹、蚕纹、谷纹和乳丁等。特别是使用玉器镶嵌的工艺更加普遍。战国玉器的风格是精雕细琢、生动传神,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和工艺技术上都表现出很高的造诣,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

秦汉玉器继承了战国传统。但在器物种类和组合上又有较大改进。同前一时期以精细见长的风格正相反,汉玉讲究雄浑豪放,极有气魄。具体还表现在器表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以增强立体感,这 一技法对后世治玉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就是汉玉中高浮雕、圆雕和镂孔的表现手法增多,抛光技术也大有长进。汉玉大致分为四类: 一类为礼仪中使用的、即“六瑞”,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第二类为葬玉,指专用于保护尸体的玉器,如玉衣、九窍塞、玉含和握玉(图352);第三类为装饰品,如玉佩类实用品;最后 一类为浮雕和圆雕的艺术品。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夫妇墓的玉器完整地反映了西汉时王族用玉的规格和种类。汉玉中的精品有汉元帝渭陵附近所出镂空羊脂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等圆雕,广州南越王墓所出角形玉杯。前者风格豪放粗犷,后者构思新颖奇特,均系汉玉之上品。东汉时玉器琢刻转而精益求精,如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 玉座屏上雕刻有复杂的龙纹、人物和鸟兽等花纹,器形优美,刻镂精工,是当时游丝刻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时,玉器的数量和质量急转直下,显然是这一时期战乱不止、经济萧条的直接后果。

隋唐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作为工艺美术的玉器业很快复苏并走向一个新的高峰。随着与西域各国交往的加强,从西域一带输入的玉料激增,反过来直接刺激了玉器生产。这一时期玉器的品质精良,色如羊脂,技艺精湛。种类有羽觞、飞天、杯、璜、镯、带板和哀册等。唐代玉器花纹大量涌现出花鸟人物走兽的内容。流行缠枝花卉、葵花、飞天、人物。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实能力也大大提高,可谓形神兼备。这些显然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不无关系。唐代开始出现一种表示官价高下的玉带板和一些新饰件,具实用价值的玉制容器增多。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和金镶白玉镯均制作精细,加之金 玉相互衬托愈显高雅富贵,可谓隋唐玉器的代表作。

北宋初年,金石学兴起,极大促进了对古玉的收藏和考证。随着文人花鸟画的流行,玉器装饰题材也出现了写实主义的新面貌及世俗化的倾向。这 一时期玉器的种类大多为装饰小件,也有少部分玉制容器,纹样多表现为龙凤呈祥、花鸟瑞兽一类题材。总之,宋代玉器中那种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 一是唐代所不具备的。从北宋兴起的对古与玉的鉴赏、收藏之风至南宋仍盛行不衰。加上玉的经济价值甚高,导致了从宋代起仿古玉的出现并盛行,从而形成宋代玉器的另一特色。

元明清 三代的 玉器(图353)手工业高度发达,形成了几个重要的玉器生产基地。其中尤以苏州专诸巷最为著名。在上承宋代治 玉技术的同时,出现了加工粗放与繁琐两种对立的风格。特别是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出现并发展了碾琢文人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并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雅趣。清乾隆时期用玉极普遍,由于皇家的提倡和需要,加上原料来源丰富,琢玉 工艺也达到空前的高峰,特别是其精工细琢的程度远远超出元明两朝。这 一阶段,一些富有立体感并容纳多种琢玉技巧的大型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元代“渎山大玉海”和乾隆时期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达3 500公斤,形态古朴,气势宏伟,雕刻花纹融粗放精巧于一身,尤其是在俏色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其造型和花纹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可谓划时代之作。后者高达224厘米,重达万斤,仅用工便多达几十万人次,耗费银两以万计,由扬州玉雕大师花费10年时间才完成,为迄今所知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玉器。它既是中国玉工高度智慧的结晶,又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这件玉雕的图案稿本是据清宫旧藏宋代或宋以前的轴画仿制而成。类似的大型玉制品还有“玉九龙瓮”和“会昌九老山子”等。此外,清代乾、嘉以来,朴学兴起,在仿古思潮的影响 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生产的仿古玉器盛行,此风滥觞于宋而盛于清。从工艺角度看,仿古玉是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