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的平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诗格律·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的“调”。音韵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声”(略同于今天所说的声母)、“韵”(略同于今天所说的韵母)和“调”(略同于今天所说的音调、四声)三个部分。这三个因素对构成中国文字的语言美都有很大的关系。

韵是诗歌(包括词、曲以及其他韵文如戏曲、辞赋等)的重要构成因素。

调是诗歌,甚至一切文学作品音乐节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诗、词、曲等需要演唱的文学形式与音乐协调配合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调?就是四声。今天小孩子上学,首先就要学习汉语拼音,每一个字,除了声母和韵母以外,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调,也就是“四声”。

试比较下面五个字的读音:



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声”和“韵”都一样,但是读出来的音却有很大的区别(“屋”字按上面所说的入声字的读法来读)。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它们的语调不同。“乌”平缓,“吴”上扬,“五”先抑后扬,“雾”下落,“屋”短促,实际上出现了五种不同的语调。古人把第一种和第二种语调的字归入平声,后三种语调的字归入仄声,这就是所谓的“平、上、去、入”四声,也就是平仄的由来。

要说明一下的是,古人是根据当时的读音来划分的,所以用今天的读音去比附,不一定都合适。

音乐的旋律,就是不同音高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排列产生的。如果用一个单纯的音,比如“5”,是构不成旋律的。虽然有五声或者七声,甚至十二个半音,但是没有掌握好规律,没有新奇的构思,旋律也不会优美动听。优美的旋律,是让不同音高的音和节奏富于变化的组合产生的。为什么同样由1、2、3、4、5、6、7等音构成的旋律,有的非常动听,有的却不好听,甚至难听,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文字特有的四声,使其天生具有一种旋律和节奏的美,只要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调配得当,就会产生很强的音乐美。

近体诗的平仄要求,有两个目的。第一,诗大部分是要配合音乐歌唱的。诗歌必须调节好声调,才能与音乐完美地配合。第二,调配得当,语言本身就会有音乐美。

我们先来看一看,仅就一句诗而言,它有哪些规定,可以组成什么样的格式。

每一句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可以由平声字开头,叫“平起式”,也可以由仄声字开头,叫“仄起式”;可以由平声字结尾,叫“平收式”,也可以由仄声字结尾,叫“仄收式”。这样,五言和七言各有四种结构组合,即“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

平仄的调配,原则上是由两个相同的调为一组,即可以是“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而不能是“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

因为五言和七言都是奇数,肯定会有一个奇数的组合,即单独一个平声或单独一个仄声,或者出现“平平平”或“仄仄仄”的形式。原则上要求三平声或三仄声以及“平仄平”“仄平仄”的句式不出现在句尾,七言不出现在句首。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八种句型了。

平起平收式:

五言:平平仄仄平

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不能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起仄收式:

五言:平平平仄仄(不能是“平平仄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式:

五言:仄仄仄平平(不能是“仄仄平平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式:

五言:仄仄平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不能是“仄仄仄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仄”)

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五言律诗,七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变来变去,都只有这四种句型。

五言和七言的这八种句型根本不需要死背,只要记住上面所说的几个要求,很轻松地就能随手写出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