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裕公全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别集。三十卷。明陈子龙撰。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轶符,晚年又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崇祯间曾参加以张溥为首的复社,后与夏允彝等组织几社。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见朝政腐败,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解送途中,乘隙投水死。著有《诗问略》、《白云草庐居》、《湘真阁稿》等。《陈忠裕公全集》,凡赋、骚二卷,诗十七卷,词曲一卷,文十卷,由清嘉庆间王昶辑刻。

陈子龙有多篇诗歌论文,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他比较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导扬盛美、刺讥当时,托物联类而见其志”(《三子诗序》)。要求诗歌创作有感而发,“古人之诗也,不得已而作之;今人之诗也,得已而不已”(《青阳何生诗稿序》)。他倾向于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但更主张诗要有独造,在《仿佛楼诗稿序》中指出诗歌“色彩之有鲜萎,丰姿之有妍拙,寄寓之有浅深,此出致人工,各不相借”。他的诗作有不少反映了对明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和对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如《小车行》、《白靴校尉行》、《辽事八首》等,都是关注现实的篇章。明亡后的诗,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感人至深,著名的有《秋日杂感》十首等。集中以七古和七律最为出色,七古或状物,或托意,气势跌宕,音调促迫,如《蜀山行》、《大梁行》、《高梁桥行》,颇近岑参风调;《赠孙克哉》、《匡山吟寄灯岩子》、《寄献石斋先生》五首则以人物刻画为主,又似李颀风范。他的七律则清丽沉雄,胡应麟评为“格高气逸,韵远思深”(《诗薮》),如《高邮州》、《晚秋杂兴》等都是体现其诗歌特征的名作。故前人以明诗“殿军”誉之。

陈子龙的词学观念比较保守,坚持“诗庄词媚”,要求婉约浓逸,这在他的《三子诗余序》、《王介人诗余序》、《幽兰草序》中均有体现。但他的出发点则是针对明人词曲淆乱、率尔命篇的不良风气,如他提出填词有四难,即用意难、铸词难、命篇难、设色难,就具有纠明词之弊的意义。故其词多婉丽工致之作,如《浣溪沙·五更》、《踏莎行·寄书》、《少年游·春情》等篇之写离情别绪,《小重山·忆旧》、《柳梢青·春望》、《天仙子·春恨》等篇之抒故国情思,在晚明词坛上独占风标,无怪王士禛评曰:“神韵天然,风味不尽,如瑶台仙子独立却扇时;而《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绵邈凄恻。”(江顺诒《词学集成》附录引)洵为明末云间词派之领袖。

陈子龙的散文大致宗尚前后七子,无大的建树。但文集中《横云山石壁铭》、《沁蜂文》、《仙都山志》等篇,也属颇见工力之作。

《陈忠裕公全集》于嘉庆八年(1803)问世,其中诗词搜罗较为完备。1988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与陈子龙《安雅堂稿》、《诗问略》、《兵垣奏议》等合编成《陈子龙文集》二册,列入《上海文献丛书》影印出版。另有施蛰存所编《陈子龙诗集》,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