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注释】
选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弯曲着身子。这里指对国事谨慎勤勉。
已:停止。
【赏析】
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再次率兵北伐。时隔一年,蜀汉面临的形势起了很大变化。一年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事前经过长期准备,朝廷上下没有不同的声音。然而由于前锋马谡溃败街亭,迫使蜀汉大军不得不放弃已占有的土地,退守汉中。一年后,诸葛亮再次提出北伐,朝廷各方面便多了不少疑虑与质询。为了解除人们的疑虑,诸葛亮写了这篇《后出师表》。
但是,在这篇表奏中,诸葛亮并未对北伐是否一定胜利表明态度。因为诸葛亮清醒地看到,“难平者,事也”。想当年,曹操东征西讨,削平群雄,以为天下大定,孰料赤壁一战,败于吴蜀联军,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建国之初,事业蒸蒸日上,谁知荆州失守,伐吴败绩,又陷入了处境危艰的地步。所以作者无奈地说,事情的成败利钝难以逆料,自己唯有毕生努力而已: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意思是:不辞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直到死才停止。
诸葛亮是蜀汉先朝老臣,他27岁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出山辅佐刘备,确立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兵败,病死白帝城。弥留之际,沉痛托孤,嘱咐诸葛亮说:“若嗣主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这个遗嘱,披肝沥胆,超出了一般君臣关系。
此后,诸葛亮念念不忘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巩固和发展蜀汉政权,他数次南征,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巩固的大后方。为了实现先帝遗命,他明知敌强我弱,仍然千里奔波,率军北伐,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作为一代名相,诸葛亮一直在逆境中坚持奋斗,竭忠尽智,惨淡经营,苦苦支撑着蜀汉政权的大局。因此,这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成了诸葛亮尽忠国事的千古名言。后来,本句演变成了成语,常用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