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语出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一首挽歌。《蒿里行》属相和歌相和曲,言人死魂归蒿里。曹操此作是借古题写时事,叙述汉朝末年讨伐董卓时群雄争权,造成战乱,人死地芜的景象,是当时实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战死者的白骨暴露在田野,千里之间荒无人烟,连鸡叫声都听不到。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战乱带来的惨景。
例如
①汉魏时期,中原干戈扰攘,杀伐频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一部分中原人为逃避战乱,从河南西部的洛水流域携家带口,向陌生的东南方向流浪迁徙。(摘自焦国标等《福建也有个洛阳》)
②战国动乱,楚汉相争,换来的是被世人称颂的“文景之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后,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摘自姚慧琴整理《德才学识与真善美——李燕杰的报告》)
③提到“三国”,小说家笔下还有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赞歌。但是对古代民众而言,此刻的中原大地却是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可谓中国历史上人口丧亡比例最大的时期。(摘自徐若阳《三国,冷兵器杀人更“冷”》)
④元朝末年,中华大地上绵延着十多年的战乱,弄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为严重的河北、河南、江浙一带甚至出现了荒无人迹的恐怖景象。(摘自刘合心《大槐树情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