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处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
“求”:要求,苛求。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一说,“求”:求助。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名句解读
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从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问题是要使自己有可以为别人知道的才能本领。他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复说明,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求诸己”,在这里就是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求为可知也”。
与人相处,常会发生种种的纠纷和冲突。一般情形下,“求诸己”是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自己亲近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就要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明智;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恭敬。凡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都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天下人就都归心于你了。有矛盾、有问题先检讨自己,这是“求诸己”;反之,眼睛盯着对方,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则是“求诸人”的态度。
遇到困难时,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别人,而不是靠自己去解决。
经典故事
卜商,字子夏,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长于文学。子夏创立西河学派,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子夏的性格和子路很相似,也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是孔子的护卫。
但子夏又是个有名的小气鬼。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外出,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天要下雨,可两人都没有带雨具,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孔子连忙拦住子路,说:“不要去,不要去。子夏这个人我了解,他十分吝啬,他的东西别人是借不出来的。”子路说:“我能把我的东西拿出来和朋友一起享用,就是用坏了都不心疼。难道老师借把雨伞,子夏都不肯吗?”“我不是那个意思。”孔子感慨地说道:“我听说啊,与人交往,要把他的优点长处推出来,这样大家就都喜欢他了。要把他的缺点短处遮盖起来,这样大家就不会厌弃他了。咱们不能硬让人家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只有这样,大家相处的时间才能长久些!”
本来可以顺道到弟子家借用雨具,但孔子的想法是:既然子夏惜财,我们就不要难为他,否则处久了,难免产生隔阂。的确,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交际中,我们要顺着他人的特点,照顾别人的感受,不强人所难,让人家做不想做的事。别人知道你体贴他,自然会反过来为你着想。
与人交往,不但不要计较别人的不足,而且要帮助对方遮盖他的短处。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