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化俗是什么意思
【典源】 《汉书·文翁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今译】 汉代文翁,年轻时勤奋好学,通晓《春秋》,被选拔为郡县官吏。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他为政仁爱重视教化,看到蜀地偏远而民风鄙陋,决心加以诱导。他挑选了十几名德才兼备的郡县小吏亲自训戒,又把他们送往京都,随博士受业,或学习法令。几年以后,这些人学成回蜀,文翁对他们分别委以要职,并考察实绩予以荐拔,有的人后来做了郡守、刺史。文翁还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各县人的子弟做学生,学习好的补充郡县官吏,差一些的为孝弟力田。文翁出外视察常挑选学生同行,让他们做随从官吏使之传达命令,出入官府。县里的官吏百姓见了都很羡慕。这样不几年大家都争做官学弟子,富人甚至出钱为子弟求得,从此蜀地风气大变,在京求学的人跟齐鲁等地差不多相等了。
【释义】 后以此典称颂地方官吏推广教化,治理有方。
【典形】 讲学文翁、文翁化俗、文翁讲肆、文翁教授、文翁儒化、文翁遗训、文翁分符、文翁之堂。
【示例】
〔讲学文翁〕 清·宋琬《送张蔚生明府之任剑州》:“讲学文翁今再睹,勒铭张载有新题。”
〔文翁化俗〕 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文翁讲肆〕 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文翁讲肆之堂,英灵雾集。”
〔文翁教授〕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前贤。”
〔文翁儒化〕 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