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解释|教的意思|“教”字的基本解释
小篆“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攴(pū)”字。在金文字中,“孝”字的上部像是一个披发弯腰的老人,而下部则是一个搀扶着这个老人的子女,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孝敬父母的含义。而“攴”的字形则像一只手中握着一根棍子,如果依照会意字的解读方式,这两个字形的结合似乎在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教”的早期字形说明它的原始意义就是“教育”、“教导”,这里显然透露出远古教育的某些信息;先民的教育内容似乎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而教育方法则带有强制性。据史料记载,华夏民族在文明初创的时期就开始建立了教育机构,上古的学校称为“庠序”、“成均”,到了周代,由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礼记》中记载说:“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这说明:周代贵族子弟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礼、乐、诗、书,而培养目标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统治者和管理者。这个时期的学校课程,在人文修养的主课之外,也设置了射箭、驾车、数学等比较实用的技能。
周代的教育是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随着由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被分封到各地,礼乐诗书的文化种子便随之撒向全国,这终于造就了周代高度发展的文明,以至于孔子由衷地为之神往而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衰亡后,孔子对社会的“礼崩乐坏”痛心疾首,便潜心学习和整理周代的文化遗产,并向弟子们传授。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不问身份,只问是否诚心向学,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从而改变了贵族教育的模式,开创了中国古代平民教育和自由讲学的传统。
孔子循循善诱、生动活泼的教学显然已经远离了原始教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对“教”这个字的解读自然也随之演变;东汉的《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意思是说:在上面的施教,在下面的仿效学习。于是,右半边手中的棍子似乎变成了某种教具,而左半边的学子要学习的内容就远不仅是孝敬父母了。有趣的是,“攴(pū)”字后来也演变成看不出棍子痕迹的“反文”,然而,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并没有就此消失,粗陋的棍棒演变为精致的戒尺,在课堂中一直使用到上一个世纪。
从孔子开始的儒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品德高尚、学养深厚的君子,以成为社会的表率。儒家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如《诗经》、《周易》、《礼记》、四书等,逐渐成为世代相传的经典,而儒家教育也承担了“教化”的功能,被称为“礼教”、“诗教”和“乐教”,这就已经具备了某些宗教的特征。或许正因为如此,“教”字便有了宗教的引申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被顺理成章的冠以“教”字,由此而来,儒家有时也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为“儒教”。然而孔子在儒家传统中只是一位伟大的教师,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人格神,所以“教”字的本义“教育”与引申义“宗教”,在汉语中有着明确的区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