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解释|牛的意思|“牛”字的基本解释
“牛”字最初就是一幅牛头图画,后人管它叫族徽文字,所谓族徽文字就是原始部落氏族所崇拜的图腾符号。经过发展演变,族徽“牛”字变为单线条抽象图画式的“牛”字了。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五六千年前就是以“牛”为图腾的部落氏族领袖,说明他们和牛有着密切关系。
野牛变家牛的驯化工作,在中国有很悠远的历史了。中国的四川、山西、河南等地出土过数千年前的牛骨化石,近年在浙江又出土了牛头盖骨、肢骨、牙骨等化石三百多件。这些出土的牛骨化石证明,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完成了野牛的驯化工作,牛已能用做农耕。被驯服了的牛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人们的驯服工具。据记载,商朝人的高祖王亥就曾赶着牛群到河北和“有易氏”进行过贸易活动,商朝人在牛的肩甲骨上刻写的文字,为后代保留了古老的珍贵文化信息。
商朝人把“牛”作为圣洁之物来祭祀祖先,凡是纯净的好牛肉首先给祖先祭祀用;剩下的一些零零碎碎才分给贵族。祭祀祖先的牛叫作“太牢”,太牢就是圈里养的大牛。
“牛”是古代的主要畜力,用牛耕田的农具是犁,“犁”字是由“牛”和“利”组合而成的。从“犁”字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是离不开牛的,直到现代,农村老百姓还把拖拉机叫做“铁牛”。
古代打胜仗的时候,要“犒劳三军”,用酒肉财物奖励打胜仗的人。现代人有时也说“犒劳”。“犒”字是由“牛”和“高”组成的,“牛”是形旁,“高”是声旁。在古代用牛做奖赏是最大的奖赏。
一个“强”和一个“牛”组成一个“犟”(jiàng)字,牛固执起来,几个人也拉不动它,称为犟,引申指人不开通,认死理。
“牛”如果不听话,就把它关进牛圈里,牛圈必须要牢靠、结实。古代把牛圈叫做“牢”,“牢”又引申为监牢。人在监牢里是不会高兴的,不满意,发怨言,“牢骚”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
人们把初露锋芒或稍微显示一下本领叫“牛刀小试”,也叫“小试牛刀”。做某些工作或某些劳动使出最大的力量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即九头牛两只老虎的力气。
鲁迅有句话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谓“孺子牛”指的是春秋时代有一个叫齐景公的人,曾跟儿子玩游戏,他口衔一根绳子,学老牛的样子,让儿子牵着走,儿子不小心跌倒,拉断了齐景公的牙齿。从此以后称齐景公为“孺子牛”。后人用“孺子牛”喻指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先生拿古人自比,说明鲁迅先生具有把毕生精力献给人民的精神。
在十二生肖中古人把牛排在第二位,为“丑牛”。传说老牛很守本份,它驮着小老鼠去报到生肖,小老鼠眼看到终点了便从牛背上跳下抢在了前头,所以牛便排在了生肖的第二位。牛是中国六畜之一。民谚说:“牛马年好种田。”“七九、八九黄牛遍地走”是指春耕开始。人们在牛的身上寄托了许多丰收的希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