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的解释|事的意思|“事”字的基本解释
“事”字在甲骨文中上面像中间的中字的部分是古代的一种武器,就是后世干戈的干字,前端有杈,用来刺戳。下面是一只手,表示手拿干这种武器刺杀,所以事的本义为在狩猎或战斗中用干刺杀,这一意义后世也在使用,只是使用的不太多而已。
《汉书·蒯通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令部下武臣攻打范阳县城,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定兴县一带。武臣先派一个叫蒯通的说客前去游说。蒯通对范阳县令说:“我听说你的死期就要到了,所以前来慰问一下。不过你遇上了我就有可能不死。”范阳县令说:“你凭什么说我就要死了?”蒯通解释说:“你当范阳县令已有十年了,不知杀害了多少人,动用过酷刑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然而那些慈父孝子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意思是说那些被你加过刑罚的人的亲属之所以不敢刺杀你,是因为他们害怕秦王朝的刑法。这里的“事刃”就是刺插利刃的意思。蒯通接着:“如今天下大乱,王法不管用了,而且陈胜大兵压境,这些人的亲属们就会来找你算账,你能说你的死期没到吗?”范阳县令一听感到很有道理,就向陈胜投降了。
刺杀是战斗中常见的现象,所以事字引申指军事。古代典籍《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军事。祭祀要用肉来祭神,所以祭祀首先要打猎,打猎也是要刺杀的。由军事和狩猎再引申就泛指各种事情。
关于事情的事字,有一副对联用得很妙,对联是这样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朝末年的学者顾宪成撰写的。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一片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当时以顾宪成为首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聚徒讲学。他们抨击时政,反对太监为非作歹,主张士大夫要关心朝廷,关心社会,不能光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跟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有些类似。为了表达这种主张,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的大门上写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立意高远,用语巧妙,表现了东林党人“事事关心”的积极人生态度,问世以来深得人们喜爱。对联忌讳重字,但在这副对联中“声”字和“事”字反复出现,人们不觉其重复,反而感到如珠转盘,有回环流畅之美。
“国事”这个词还有一个读音相同的词叫“国是”,两个词意思相近,有些人常常搞混。它们的区别在于:事情之事的“国事”指国家大事,如一国元首对另一国的正式访问叫“国事访问”,因为他们讨论的是国家大事。是非之是的“国是”指的是国家大计,例如:“民主党派欢聚一堂,共商国是。”
汉语中跟“事”有关的成语俗语很多。如“事倍功半”,形容做事少而功效大。例如著名作家谢冰心的《三寄小读者》中有这样的话:“早晨头脑最清醒,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与此相反,如果做事多而收效不大,就叫“事倍功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