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的解释|感的意思|“感”字的基本解释
“感”是一个形声字,形旁为“心”,声旁为“咸”。它在古代陶文中变其中的“口”为“日”字。《说文解字》中说:“感,动人心也。”就是说,“感”的本义是外界事物对人心理情绪的激发、触动,也就是感动。《列子·汤问》篇中讲了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说北山有个愚公,将近九十岁了,因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出入,就决心把山铲平。他率领全家人一起挖山挑石,连六、七岁的小孙子也来帮忙。有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讥笑他愚蠢。愚公说,即使我死了,儿子还活者,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是不会长高的,总有一天会被铲平。天帝被感动了,就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给移走了。文中有“帝感其诚”这样一句话,就是说天帝被愚公的执著精神感动了。“感激”这个词,最初是指因受感动而奋发,如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由是感激,许先帝以驱驰。”是说诸葛亮被刘备三次相请的诚心所打动,从而激发出斗志,答应帮助刘备统一天下。现在,感激是指因得到别人帮助或鼓励,内心有所触动而衷心感谢的意思,也就是从主体感受到表示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如感谢、感恩图报、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等等。
“感”由感动之义引申为一般意义上的“触动”,如“感情”,最初是“触动情感”的意思,也就是动心。晋朝刘伯伶的《酒德颂》中有“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这句话是说:人喝醉之后就感觉不到严寒酷暑对肌肤的刺激,也不为各种名利所动心。再如,“感今怀昔”是指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的人,过去的事物或景物。“感”引申为名词,指感触、情感,如美感、快感等等。“感”还引申有“感觉”之义,如感官,也就是感觉器官。其他如感到、预感等词语中的“感”都是这个意思。
外界事物对人的心理情绪的激发、触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所以,“感”还引申有“感伤”之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春望》诗中的句子。意思是说,面对着失去了昔日繁华,今天长满杂草的城池,感伤时看到花儿也会落泪,怅恨离别时听到鸟叫也会惊心。这里的“感”就是“感伤”的意思。
在中医学上,“感”还指感受风寒,如“感冒”,也叫“伤风”,“冒”有侵犯、冲击的意思。“感冒”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收藏图书的馆阁中,每天夜里都要轮流值班,如果有人因故不能值班,就在自己的名字下写上“肠肚不安”等原因,这样就可以不值夜班了。有一个叫陈鹄的太学生因伤风请假,在登记簿上写下“感风”两个字,以后相沿成习,请假簿就被称作“感风簿”。据近代著名学者俞樾考证:清代官员请假时常以感冒为托辞,就是沿袭了宋代“感风簿”的传统。
此外,在我国古代的词调中还有“感皇恩”、“感恩多”这样的名称,是唐代音乐教坊里的曲子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