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解释|风的意思|“风”字的基本解释
“风”字出现的很早,甲骨文写成像一只大鸟的形状,因为“风”字无法象形,用大鸟的象形字表示“风”;也许因为鸟飞振翅而产生风的缘故。现在写的“风”字是一个简体字,它的繁体字形写成“風”。《说文解字》说:“风,八风也。”许慎的话,使我们明确了“风”的本义就是空气流动的现象,他所说的“八”不过是泛指风的不同方向。我们现在还常说“八面来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些“八”都不是实指,而是泛指。
由“风”字构成的词语很多。大家所熟悉的“风筝”,原来不叫“风筝”,而叫“纸鸢”。相传在春秋时期,木匠的祖师爷公输般也就是鲁班,做了一个木鸢。后来为了减轻重量,放飞得更高,就用纸代替木材,称为纸鸢。五代时期,人们又在纸鸢上拴上竹哨,风灌入竹哨,发出悦耳的声音,很像弹竹筝。“风筝”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有些词语或成语中的“风”字,本来属于自然现象,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词义起了变化。例如“满城风雨”就来源于一个故事:宋代黄州有一个诗人,名叫潘大临。有一次,他的朋友谢无逸来信问他:“最近又有什么新诗问世吗?”潘大临回信说:“入秋以来,好的景物有很多,都可以入诗成为佳句。只是我为生活所迫,没有好心情。昨天我稍有闲暇,听到风雨声声,林涛阵阵,于是诗兴大发,顺手提笔在墙上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刚要构思第二句,忽然讨债的人找上门来,于是就此打住,诗兴再也没有了。所以我只有这一句诗寄给你。”故事出自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满城风雨”本来是描写景物的,后来却用它来比喻某件事传播得的极广,引起轰动,人们议论纷纷。
《旧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唐文宗和他的大臣们聚在未央宫里一边乘凉一边吟诗。唐文宗首先说了一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大臣柳公权马上接了一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人们都认为盛夏天热太苦,君臣们却一起说着凉快的话。“说风凉话”的俗语就来源于此。
《诗经》当中的诗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风”、“雅”、“颂”。“风”就是《国风》,为什么用“风”来命名呢?就是因为那里面都是收集反映民间风俗的歌谣,而收集歌谣的过程就叫“采风”。《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都是古代重要的作品,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所以人们常用“风骚”来称说《诗经》和《楚辞》,也常用“风骚”来比喻人的文采。
自然界的风具有流动的特点,把它引申到人类社会,“风”就用来指那些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内流行的习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俗”。比如:移风易俗,就是改变风俗。“风俗”指的是集体的习惯,如果用在个人身上,那就是“作风”或“风度”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