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解释|木的意思|“木”字的基本解释
传说中国远古的时候,人口很少,野兽却很多,民众时常受到野兽的伤害。那时候,有位圣人用“木”改变了民众生活,他就是“有巢氏”。有巢氏教会了人们在树上搭起木屋居住。由于这种房屋像鸟巢一样,人们把这种做法叫“构木为巢”。住在这样的木屋里好处很多,一来可以避免野兽的侵害,二来能够防潮,有利于健康。如今,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村寨中还能见到搭在木架上的竹楼木屋。看来,“构木为巢”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
古人生活离不开树木,对树木的观察特别仔细,这从“木”字的写法上体现了出来。
在“木”字的基础上,古人创造了“本”字。在“木”字下面加上一小横,指示根的部位,根就是本,是树木生长的基础,如果没有根,就等于无本之木,现在我们常说“以人为本”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木”字上面加一横就是“末”字。“末”是指树梢,表示事物的末尾,汉语中有句成语叫“本末倒置”,意思是把树根和树梢颠倒了,比喻主次调换了位置。还有一句成语叫“舍本求末”,它的含义是舍弃主要的,抓了次要的。“本”和“末”就像是事物的两个极端,颠倒了就要出乱子。
数千年前,在黄河的中下游,也就是陕西关中平原和河南的豫中平原,有着成片成片的树林。同样是在这个地区,原始村落也很多。人们生活在这树木繁多的环境之中,对树木有着很深的了解。这对于古人创造与树木有关的汉字可能会有帮助。比如说,一个木字是一棵树,两个木字并在一起就是一片林。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平土有丛木曰林。”意思是在平原上成片的树木叫做林。后来,“林”字的使用范围扩大了,比如,林区、林海、丛林、园林,还可以说艺林、书林、民族之林,还有《语林趣话》栏目中的“语林”。
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和“林”字很相象的字,这就是“森”字。三个“木”字并在一起代表着很大的树林。森林中的树木层层叠叠,密不透风。所以,人们常用“森”字表示严密,像“壁垒森严”、“戒备森严”。在汉语中还有一句成语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意思是只看见局部,却看不见全体。对于观察问题的方法来说,看不见全局是不好的。但在生活中无论是谁,一旦进了森林,恐怕只能看见树木,因为森林太大,很难看见它的全貌。
因为树木成长的周期性特征比较明显,所以人们喜欢用“木”来比喻生命,如“枯木逢春”就是人们常说的话。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七律,其中有这样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沉舟”、“病树”来比喻旧有的东西,用“万木春”来比喻新生事物,说明了世界总要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要继续下去的道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