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当局者迷》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当局者迷:dāng jú zhě mí
词源: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 傍观见审。”
词由: 唐朝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元行冲。一次, 他遵照唐玄宗的旨意,给唐初魏征修订整理过的《类礼》(即《礼记》)作注释,以便行用。却遭到右丞相张说 (yue)的反对。张说认为《礼记》行用了千把年, 已经和经书并列, 怎么可用魏征的新本子, 更不该加注释。元行冲于是写了《释疑》, 进行了辩解, 指出:西汉戴圣修定的《礼记》, 内中矛盾的地方不少, 魏征正是嫌它冗长繁杂, 才去粗取精, 重新整理的。这正象下棋一样, 当局者 (下的人)倒看不出问题, 而旁观的人却清清楚楚。
词义:当事人往往由于考虑过多,看问题反而糊涂。当局者:原指下棋的人。亦作“当局称迷”、“当事者迷。”
书证:《新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旁观见审。”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黄人瑞道: ‘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四章:“马元利说:‘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