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三缄其口》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三缄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
词源: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词由:孔子带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有一天,他们来到了周王朝的故都,前去游览太庙。在太庙大殿前的台阶右侧有一尊铜像,看见铜像的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学生们不明白为何贴上三张封条,孔子告诉他们说:“这是古代言谈极为谨慎的人啊!”接着,孔子想起自己周游列国,总不被用的遭遇,不无感慨,说:“古人说话如此谨慎,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话确实不可多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啊!”说完,他还把这段话刻在铜像的背上。
词义:用三张封条贴在嘴上。缄:封,贴。形容言谈相当谨慎。
书证: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