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杏花》咏杏花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杏花·杏花》咏杏花诗鉴赏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妖娆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历代诗人对花常有偏爱。陶渊明对于菊,林逋对于梅,东坡对于海棠,山谷对于水仙,似乎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王安石对于杏花也正是如此。他的诗集中有多首咏杏花的作品,如“垂杨一径紫苔封”,“只愁风雨劫春回”等,都是广为传诵的篇什,而这首诗又以它特别的风味为人重视。

首二句说,石桥跨过了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空旷”、“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辞中所谓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诗意丰满,形象鲜明,如直说石梁度河,茅屋临水,则兴味索然了。

三四句说,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另有《北陂杏花》一首云“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也是说岸上之杏花与水中之影相映成趣,平分春色,与此二句意境差近。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处。 宋人许顗的《彦周诗话》中就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诚然,读以上这些例子及荆公“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句,可见他对水中之影确有某种特殊的偏嗜。寻绎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严羽《沧浪诗话》状诗之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就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安石爱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个中三昧,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景阳妃”是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陈后主与她们终日嬉游,终于招致灭国之灾,隋军攻破台城时,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擒,此井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胭脂井”,也称“辱井”。王安石这里以张、孔作比,说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以花比美人是诗家常语,这里以美人喻花则觉新警,令人想起杜牧“落花犹似坠楼人”(《金谷园》)的名句。

末二句承上而来,也还是将人拟花,然而写微波荡漾,花影撩乱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义。诗说水面的涟漪,将水中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令人惆怅不已。因为上文已将杏花比作景阳妃,所以这里的“残妆”也显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残妆坏难整”一句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美,情韵绝胜。

这首诗所以在王安石的杏花中颇受人重视,就在它新颖别致的构思。诗虽从石桥、茅屋写起,但“空旷”、“清炯”已逗出水面如镜,为下文写杏花倒影之妩媚作了衬托和铺垫,写倒影也步步深入,妙趣横生,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水波由静到动以及花影在这过程中的变化,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全诗不着一花字、水字,诗人象是有意避开坐实的刻镂描摹,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全以空灵比况之笔出之,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实,写杏花临水及其水中倒影这一景象,在唐人的诗中也早已有过,如吴融的《杏花》诗:“独照影时临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诗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造成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