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祺《山中见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牡丹·山中见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李昌祺

不谦恶雨并乘风,且共山花作伴红。

纵在王侯池馆里,可能春去不成空?

唐宋以来牡丹一直是诗人们寄予浓厚兴趣的题材。有的写其颜色,有的写其情态,有的写其芳香。这里有短笺小诗,也有鸿篇巨制,个中脍炙人口者,已屡见不鲜。这就使后继的诗人倍觉艰难。“文章切忌随人后”,“人悦西施,不悦西施之影”,这就要求文艺创作只有在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超越,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宋诗选注·序》)

这个被唐宋元的诗人搜索枯肠做过了的题目,到了明代诗人手里,其难以下笔也就可知。然而,诗人居然能独出新裁,翻出新样,拈出《山中见牡丹》的题目。城里的牡丹,早已被人所熟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山中牡丹的风采,相对地说则少有人领略了。仅就这一点来说,亦可见诗人之不肯步人后尘的探索精神。

诗人并没有描绘山中牡丹的妖艳和馨香,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而是强调了两点:一是不谦恶雨乘风的顽强抗争精神,一是并不清高自恃而肯于随俗的品格。

据《群芳谱》载,牡丹的品种有一百二、三十种之多,其中洛阳的牡丹冠天下。它们美艳而又高贵,但往往经不住风吹雨打。而山中的牡丹却不然,无主的花开花落,“不谦恶雨并乘风”。照样争芳吐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点是城里的牡丹所不能比拟的。

牡丹既被尊为花中之王,自然就身价百倍。山中的牡丹却不是这样:“且共山花作伴红。”以牡丹之尊之贵,肯与山花“作伴红”,确乎是难能可贵。

我们知道,自然美往往是生活美的象征,形式美作为生活与自然的中间环节。人们爱牡丹,因为感到它和生活中的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必在这首小诗中去寻求微言大义,也不必苦苦思索诗人的寓意,作为读者由山中的牡丹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从而肯定生活的那些积极因素,怕未必是欣赏者的捕风捉影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