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点绛唇国香兰》咏兰花诗鉴赏
王十朋
芳友依依,结根遥向深林外。国香风递,始见殊萧艾。雅操幽姿,不怕无人采。堪纫佩,灵均千载,九畹遗芳在。
兰是文人笔下的爱物,人们常以它比喻忠贞正直之士,称它是花中的君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一诗中就写道:“纫秋兰以为佩”,以此表示自己不同凡俗的高洁品格。宋人郑思肖又有《画兰》一诗极为著名:“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空山之中,以天为春。”寥寥十六个字便写出空谷幽兰出尘绝俗的风神韵致,也表现出诗人自己高尚的人品和节操。王十朋的这首咏兰之词本意与郑思肖诗大体相同,要点在于赞美兰花的高洁品格,当然也有以兰自况之意。
首先,词中所标“国香兰”一题就透露出词人对兰花的极高赞美之意。“国香”指花香之极至。《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后人因此称兰为国香。唐代诗人宋之问《过史正义室》中就有句说:“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此处词人取题正按古人之意。
词一开头:“芳友依依,结根遥向深林外”重在表现兰花特殊的形态。“依依”这里是“相依不舍”之意。在词人的笔下,兰花具有了人的性灵,一朵挨一朵,象人间挚友,情投意合,亲密无间,互相依存,共度美好的时光。它们所居之处是什么地方呢?第二句“结根遥向深林外”便显示出来了:它们生在山林空谷之中,远离尘世,一丛丛根须连结在一起。“结根”二字紧承上句“依依”两字,进一步表现出兰花之间的“密切程度”,不仅枝叶相依,而且根须相连,结成一体,处在高山深谷之中,与深林外的尘世遥遥相对,保持着自己的高洁操守,一尘不染的芳姿。开头这两句词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空谷幽兰的特殊风神。
接下来两句:“国香风递,始见殊萧艾。”重在描写幽兰之香。“国”字修饰“香”字,表明其香不凡,“风递”二字用得极巧,逼真地刻画出兰香的特点:其香内蕴,随着微风轻轻四溢。而不是象牡丹那样“香风摇荡”(曾觌《满庭芳·赏牡丹》),这就可见其香之幽,也即清芬可人了。它虽不浓郁强烈,但却清醇雅洁、耐人寻味,而且经久不散。使人感到余味无穷。兰花之叶茎普普通通,没有特别的地方。但它香气突出,凭此便使人易辨了。因此词人在这里便说它因为有“国香风递”所以“始见殊萧艾”。“殊”在这里是不同的意思。“萧艾”则是野蒿、臭草。屈原《离骚》中有句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其中“萧艾”即指臭草,比喻不肖之人。王十朋在这里把国香兰与臭草对举显然是别有用意的:君子与小人形相近而气相反,这一点是决然不能混同的。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描写兰花的优良“品格”。起头两句:“雅操幽姿,不怕无人采。”寓意很深,兰花在这里是正人君子的化身。前一句描写兰花的操守,后一句则进一步表现它不献媚、不取宠的品格。首句中的“雅”字十分贴切,就兰之色而言,不浓不艳,质地纯正,确实为雅。它脱离尘世,处在空谷之中,与明月清风相伴,不与凡花俗卉争奇斗艳。这超卓之风更为高雅。“雅”字后边又有“幽”字对举,更为地道,是最合于兰花本色的语言。兰花处于幽谷,既不“闹春”也不媚夏,所以人称“幽兰”。屈原在《离骚》中就写道;“结幽兰而延伫。”兰花既然有如此高洁的操守与幽姿,那它自然就不需、也根本没有必要主动取悦于人,更“不怕无人采”了。词中“不怕”二字用得十分有力:它表现出兰花甘于幽独、不恋尘世的坚定操守。其实,这也正是词人自己正直品格的表现。王十朋本人一生中正道直行,不阿附权贵,不献媚取宠,死后被谥为“文忠”。词中兰花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
词的最后三句:“堪纫佩,灵均千载,九畹遗芳在。”由兰花而及大诗人屈原,赞美其高尚的品格,并透露出自己的钦慕之情。“灵均”即屈原,他字为灵均。《离骚》中有“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堪纫佩”一句是化屈原之诗《离骚》中有句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纫”即联缀贯穿之意。“佩”,即佩物。“畹”《说文解字》中说:“畹,田三十亩也。”屈原生于楚国,早有报国之心。为人正直,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格和才能,一心要为国家出力。但当时楚国朝政腐败,楚王不察其忠诚,群小又不断地离间和谗毁,屈原正道直行,坚持他正人君子的操守,“虽九死而犹未悔”(《离骚》)。直到后来楚王把他放逐汉南,他仍一如既往。最后听说国破的消息之后,怀沙自沉。词人由兰花想起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光明磊落的一生,心中充满敬佩之情,并决心效法屈原的君子之风,因此便写道“灵均千载,九畹遗芳犹在。”
这首词思想性很值得称道。词人通过描写兰花纯洁高雅的风神韵致,赞美了正人君子的高尚节操。对人有所教益。在艺术上,本词也有可取之处:第一:化用前人诗句自然浑成,如“堪纫佩”一句即如此;第二,状物上手法精炼又穷形尽相,如描绘兰花所用的“国香风递”和“雅操幽姿”等句就是如此。另外,词人托物寓志,借兰花而及屈原,既以兰花自况又委曲地表现了自己向贤思齐的思想情绪,用笔含蓄,耐人寻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