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莲花》咏荷花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荷花·莲花》咏荷花诗鉴赏

杨万里

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

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写有四千二百首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高产的诗人。他的思维似乎形成了某种定势,对于所见所闻,不需过多穿凿,即可随口诵出。因此,他的生活之中充满着诗。这首《莲花》就是他的生活与诗的展丽。

杨万里写过许多咏莲的诗,其中不乏佳句,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这首《莲花》却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构思,再次展示莲花形态之美,并以此坦露诗人自己的生活情趣。

“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诗中首句,用平实质朴的语言,从色香两面,概述出莲花鲜明的外部特征。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认为,“红”和“白”两种颜色的美,既是对立的,又有统一之处。一般说来,“红”象征着热烈、活泼、明快,“白”象征着沉静、质朴、洁丽。在文学作品里,往往用“红妆素裹”的色彩反差,创造出物态和谐的艺术美。这首诗的笔法也是如此,诗人把“一船香”(疑为“一般香”之误),作为艺术力承应的支点,熔红白两态之美于一炉。同时又点示出小船悠悠,满载莲香,赏心悦目的乐趣。诗人好不快哉!

杨万里也跟别的诗人一样,常常把花儿喻作美人。不过在这里,他所塑造的不是鲜明的个体形态,而是模糊的群体形态。红白两色、错落参差、盈盈洒洒的满塘莲花,跟衣饰各异、颦笑有别、舒缓怡然的帝宫粉黛连比,设构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艺术情境。莲花的美,女人的美,本来都属于柔美。然而若大一塘莲花和三千之众裙钗的美又是多么壮观! 足见诗人展开的这幅图画,在柔美之中又包蕴着壮美的成份,即莲花盛开时节的瑰丽景色,不能不说他比别人技高一筹。从笔者的艺术创造可以看出,他对莲花是那么喜爱,他对美的感受又是何等深沉!

这首《莲花》,写的是水中“芙蓉”,另有王安石的一首《木芙蓉》,写的是地上芙蓉。两位诗人运用的都是朦胧笔法,从远距离观察目击物,因而产生了特有的艺术感受。它们二者不同的是,《木芙蓉》在绰约中有特写的“镜头”,放显了芙蓉花的神韵。《莲花》却于绰约之中再使其模糊化,让满塘莲花尽收眼底,从而显示出总体的美。这两篇“芙蓉”诗,可以说是珠璧合连的姐妹篇。

人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喜欢以某种自然物作为自身人格的象征。屈原爱兰,陶渊明好菊就是如此。莲花,如宋代学者周敦颐所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因而也得到许多孤高劲节之士的青睐。杨万里喜爱莲花,恐怕也出自这个道理。尽管在这首咏莲诗中没有一句情语,然而透过纸底,人们能够触及到他那颗跳荡不已的心脏。在中国历史上,他也和南宋另位诗人陆游一样,曾经力主抗金,收复半壁山河,但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生只得以诗酒为乐。杨万里的诗里,表现最多的是田园情趣,他把爱国的情感转化为对生活和自然的品味,以此作为精神托的方式。他的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在古典诗歌中是得到人们的首肯的。

今天,在祖国南北的河湖港汊,莲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开放得绚丽多彩。北京颐和园,济南大明湖,千里洞庭水泽和湘江流经的“芙蓉国”,它的藕根莲子,在补养着人们的身体,它的植根泥水而出颖秀丽的气质,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我们不妨借用杨万里写的《莲花》诗情,调理自己的生活,廓清人们的精神天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